当晨曦初照京杭大运河,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上的青铜巨龙《东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条苏醒的文化巨龙,诉说着这条古老水道的千年故事。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州钱塘江畔,另一尊48米高的《钱江龙》雕塑傲然矗立,与北方的兄弟遥相呼应。这两尊由艺术家韩美林创作的巨型青铜龙,不仅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艺术地标,更是这位艺术大师对这条”活的遗产”最深情的致敬。

韩美林与运河的情缘,始于他山东老家的那条蜿蜒水道。这位自幼生长在大运河流域的艺术家,对运河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与情感。”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脐带,它把南方的物产、财富运到了北方,把北方的人口、技术运到了南方,更把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特色文化,连缀成为一幅绚丽多彩,既厚重又鲜活的画卷。”韩美林在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开幕式上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对运河本质的深刻认知。
在这位艺术大师眼中,大运河从来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水道,而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书,一幅立体的文化图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的记忆与智慧,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滋养了沿岸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韩美林的艺术创作,正是试图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新诠释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在京杭大运河的两端,韩美林精心设计的艺术馆和青铜龙雕塑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艺术对话。通州与杭州,一北一南,两座艺术馆看似偶然的布局,在韩美林看来却是”天意”的安排。这种巧妙的地理呼应,恰如大运河本身连接南北的纽带作用,也象征着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而两尊青铜龙雕塑,则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诠释了这种文化传承:《东方》象征着通州的发展与腾飞,寓意着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的焕发生机;《钱江龙》则弘扬中国龙的精神,为钱塘江文化注入新的艺术内涵。
韩美林的艺术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他的答案是通过艺术创作让大运河”活起来””走出去”。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当人们用画笔、用雕塑去展现运河之美时,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创造新的文化传统。”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价值——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液,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2025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正是这样一个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的平台。今年的对话活动不仅延续了往届的传统项目,还纳入了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打造”永远在线”的文化交流空间。政产学研各界齐聚一堂,共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大计,构建独特鲜明、内涵丰富的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这种多方参与的对话机制,正是韩美林所倡导的艺术与文化互动理念的延伸——只有让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站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上仰望《东方》巨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过程。韩美林用他的艺术语言告诉我们:大运河的生机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不断创新;不在于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在于活态传承。正如他所说:”艺术创作能让这份遗产永葆生机。”这两尊南北呼应的青铜龙,正是这种理念的完美诠释——它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又是未来的开创者;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
当夜幕降临,两尊青铜龙在灯光映照下更显神秘与庄严。它们静静地守护着大运河的两端,见证着这条古老水道的现代转型。韩美林的艺术创作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创造性转化;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艺术家、学者、文化工作者都是大运河故事的续写者,都是这条”活的遗产”永葆生机的守护者。
千年运河水悠悠,艺术之龙舞翩跹。韩美林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对话与创新。当艺术与历史相遇,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大运河这条文化长河必将永远奔流,永远鲜活。这或许就是韩美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唯有保持对话与创新的勇气,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滋养当代人心灵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