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之冠与价值之根:新主流电影的破局之道

在深圳举行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编剧陈宇以《满江红》《坚如磐石》等作品的创作为例,揭示了新主流电影发展的核心密码——在类型策略中完成价值突破。这位深耕电影创作多年的学者型导演指出,新主流电影如同参天大树,其根系深植于主流价值观的沃土,树干由精彩叙事支撑,而树冠则由创新的类型策略构成。这种三位一体的创作理念,不仅为新主流电影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

新主流电影的根基在于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深刻把握。陈宇强调,这种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取向和精神追求”。从《满江红》的家国情怀到《坚如磐石》的社会现实关怀,再到《狙击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密码。在短视频重塑大众审美、AI技术颠覆创作模式的今天,这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价值观表达,恰恰是新主流电影抵御同质化、保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叙事艺术是新主流电影的树干,决定了作品能否将价值观有效传递给观众。陈宇将优秀电影叙事比作”精密的动力系统”,创作者需要像工程师一样精确控制信息传递节奏,与观众形成”叙事共谋”。在《狙击手》中,导演通过克制而富有张力的叙事,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牺牲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坚如磐石》则以复杂的案件为线索,层层剥开权力与腐败的真相。这些作品证明,当叙事技巧与价值表达完美结合时,电影就能突破银幕限制,直抵观众心灵。

而新主流电影的树冠,则是其类型策略的创新实践。陈宇认为,类型策略是新主流电影与市场对话的接口,但绝非简单的类型复制。在《满江红》中,他大胆打破类型界限:影片前段是侦探片的悬疑氛围,中段转为刺客片的紧张节奏,最终升华至家国情怀的悲壮叙事。这种”类型内的突破”不仅避免了同质化,更创造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坚如磐石》则尝试将警匪类型与社会现实结合,在类型框架内注入深刻的社会思考。这些探索表明,类型策略不应是创作的枷锁,而应是创新的跳板。

面对AI技术带来的创作革命和观众审美习惯的变化,陈宇的创作理念具有前瞻性意义。他提出,电影创作者需要”向外精进技术与手段”,利用新技术提升叙事效率;同时”向内探索情感与心灵”,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感。这种内外兼修的创作态度,正是应对产业变革的最佳策略。当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新主流电影就能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从《满江红》的类型融合到《坚如磐石》的社会洞察,陈宇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电影人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担当。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时代,新主流电影的成功证明: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同时勇于突破类型窠臼,中国电影才能既赢得市场认可,又实现文化表达。这种创作智慧,不仅适用于电影产业,也为所有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宝贵借鉴——真正的突破,永远发生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