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超”到”班超”:贵州榕江打造校园足球新生态,以民族文化为底色、体教融合为路径,构建”班级-县级-全国”三级赛事体系,让足球运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青少年成长的新课堂。

在贵州榕江县古州镇第三小学的绿茵场上,12岁的苗族少年王浩正带领班级足球队进行赛前训练。他们即将参加全县”班超”联赛的小组赛,这个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足球赛事,如今已成为榕江县每个中小学生最期待的活动。”上次比赛我们跳了芦笙舞,这次准备唱水族大歌。”王浩兴奋地说。从”村超”到”班超”,一场自下而上的足球革命正在中国西南山区悄然兴起。
“班超”模式:体教融合的创新实验
榕江县首创的”班超”联赛(校园足球超级联赛)绝非简单的赛事复制,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校园足球生态系统。每周三下午,全县56所中小学的操场都会变身为专业赛场,班级间的对抗赛如期上演。赛事组织完全参照职业联赛标准:有统一的队服、专业的裁判、详细的积分榜,甚至每支球队都有自己设计的队徽和口号。
“我们建立了’三不三有’原则。”榕江县教育局体育专干杨秀成介绍,”不占用文化课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不搞形式主义;每班有球队、每周有比赛、每学期有联赛。”这种模式使足球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古州三小的数据显示,参与足球活动后,学生近视率下降12%,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至98%。
文化赋能:让足球赛成为多元展示平台
“班超”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其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色。中场休息时,侗族大歌、苗族锦鸡舞等非遗表演轮番登场;啦啦队身着民族盛装,用竹编的加油道具助威;获胜队伍的奖励不是奖杯,而是当地特色的”足球牛瘪宴”。这种”足球+非遗”的创新组合,使赛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我们要求每个班级在参赛时都必须展示一项民族文化。”榕江县委宣传部部长龙杰表示。据统计,全县已有37项非遗通过”班超”平台得到展示,参与学生达2.3万人次。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让足球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成为综合素质教育的生动课堂。
体系构建:从班级联赛到人才梯队
榕江县的足球发展已形成清晰的路径规划。在基础层面,全县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赛体系;在提高层面,组建U10-U15六个年龄段的县级梯队;在精英层面,与广州恒大足校等机构合作建立输送通道。这种”金字塔”结构确保了好苗子不被埋没。
“我们给每个孩子建立足球成长档案。”榕江县足协主席吴化勇展示着电子系统,”从第一次触球开始,技术特点、比赛数据、体质指标都全程记录。”科学的追踪评估让人才培养更加精准,目前已有7名榕江小球员入选贵州省青训梯队。
全国赛升级:打造草根足球新标杆
即将举行的首届”班超”全国赛,标志着榕江经验开始向外输出。赛事设置小学组和初中组两个组别,采用国际足联最新竞赛规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赛制设计:小组赛阶段确保每队至少踢3场,让远道而来的球队充分交流;淘汰赛采用单场决胜,增加悬念和观赏性。
“我们不要’一场游’,而要’天天练’。”赛事组委会成员张明说。为此,组委会安排参赛球队与当地村队、校队进行不少于5场的教学赛,并组织足球公开课、教练员培训等配套活动。这种”以赛促训”的理念,使比赛成为全国青少年足球交流的大平台。
乡村振兴的体育答卷
从”村超”到”班超”,榕江探索出了一条体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数据显示,足球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率下降至0.03%,新增足球相关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体育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精神层面的改变——孩子们通过足球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足球给了山区孩子自信和梦想。”榕江县委书记徐勃说。在县委全会通过的发展规划中,”班超”品牌建设被列为重点工程,未来将投入1.2亿元完善校园足球设施,实现”校校有标准场地、班班有合格教练”的目标。这场始于乡村绿茵场的足球革命,正在书写中国体育改革的新篇章,它告诉我们:足球的希望,或许就藏在那一个个快乐奔跑的身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