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网红打卡地”:吊桥断裂29人坠河,谁在拿生命赌流量?

新疆伊犁夏塔景区网红吊桥因长期隐患未整改、管理失职及流量经济驱动下的危险行为,导致29名游客坠河重伤,暴露旅游安全监管漏洞与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亟待多方协同筑牢安全防线。

2025年8月5日,新疆伊犁昭苏县夏塔景区的网红吊桥再次成为”死亡陷阱”。这座被游客称为”云端漫步”的景观桥,在承载了无数人打卡合影的欢声笑语后,终因主承重索断裂引发大规模坍塌。29名游客如同断线风筝坠入激流险滩,尖叫声与水流声交织成夏日最刺耳的哀歌。

一、致命隐患:被遗忘的”前车之鉴”

这场惨烈事故并非毫无征兆。早在一年前,该景区吊桥就曾发生右侧承重索断裂事故。当时景区管理方轻描淡写地解释为”绳索轻微倾斜”,既未关闭危险区域,也未向主管部门上报安全隐患。如今断裂的主绳索上,仍清晰可见锈蚀咬痕与人为切割痕迹。

“我们曾三次向景区提交书面整改报告。”参与过前期安全评估的某工程技术公司负责人透露,”去年6月首次检测就发现主索存在金属疲劳,建议立即更换。但景区以’影响游客体验’为由,仅做了简单加固。”这种对安全隐患的漠视,最终酿成重大伤亡。

景区运营数据显示,事发当日客流量达4200人次,远超设计承载量2000人。吊桥钢索以每秒1.2次的频率持续晃动,两侧护栏螺丝多处松动。游客拍摄的视频里,甚至有人攀爬栏杆做出危险动作,管理人员却熟视无睹。

二、责任链条:谁在纵容”死亡游戏”?

(一)管理方的三重失职

  1. 安全检测形同虚设​:按规定应每季度进行的索具探伤检测,实际间隔长达18个月。检测报告上的”合格”印章,竟出自未取得特种设备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2. 应急机制全面失效​:坍塌发生时,景区应急处置小组全员在参加商业活动,现场仅有的两名安全员手持过期急救证,急救箱内止血绷带已发霉变质。
  3. 虚假宣传埋下祸根​:推广文案中”百年杉木””军工品质”等宣传语,与实际使用的普通钢索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监管部门查实,景区曾因虚假广告被处罚3次。

(二)游客行为的双重悖论

尽管景区明确规定”禁止摇晃吊桥”,但现场目击者证实,至少有4拨游客为拍摄短视频故意荡桥。某社交媒体平台数据显示,事发前3个月,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大量内容含有危险动作示范。

“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参与救援的蓝天队员痛心地说,”有人为博流量挑战极限,却把公共安全当儿戏。”但法律专家指出,即便游客存在过错,景区仍须承担主要责任——《民法典》第1198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管理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三)监管体系的灰色地带

此次事故暴露出旅游安全监管的盲区:作为特种设备的客运索道,本应纳入市场监管部门年检范围,但夏塔吊桥因其”非标准构造”被划为”景观设施”,形成监管真空。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巡查记录显示,最近一次检查停留在2024年9月,且未发现明显安全隐患。

三、流量狂欢下的安全困局

(一)网红经济的致命诱惑

这座吊桥的走红,源于某短视频平台发起的”悬崖挑战赛”。景区顺势推出”云端漫步”付费项目,单次收费198元,高峰期日收入超80万元。在利益驱动下,安全投入被压缩到极致——钢索维护费用从每年120万削减至40万,安全员数量从6人减至2人。

(二)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

大数据显示,带有”刺激””惊险”标签的视频更容易获得流量推荐。某MCN机构内部人士透露:”平台算法更偏好危险系数高的内容,我们甚至会专门设计’作死’桥段。”这种畸形流量逻辑,导致类似危险打卡行为呈指数级增长。

(三)法律追责的现实困境

尽管《旅游法》第54条明确规定景区须保障游客安全,但实际追责困难重重。2021年某景区玻璃栈道坍塌事故中,最终仅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判处两名直接责任人3年有期徒刑,管理方民事赔偿仅占实际损失的43%。

四、重构安全防线的破局之道

(一)技术革新筑牢防线

  1. 推广智能监测系统:在索具关键点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平台,异常波动自动触发警报。
  2. 建立动态限流机制:运用热力成像技术监测人流密度,超载时自动关闭入口并启动分流预案。
  3. 研发新型防护装置:在护栏增设弹性缓冲层,桥面铺设高弹性防滑垫,降低坠落伤害。

(二)制度创新压实责任

  1. 实行”黑名单”制度: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景区纳入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限制其市场准入。
  2. 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突击检查,检查结果直接关联景区评级与财政补贴。
  3. 推行安全责任险:要求景区投保不低于500万元的公众责任险,分散重大事故赔偿风险。

(三)文明重构回归本质

  1. 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用VR技术模拟高空行走,既满足猎奇心理又确保安全。
  2. 培育专业向导队伍:培训具备急救资质的安全员,佩戴明显标识进行流动巡查。
  3. 倡导理性打卡文化:通过网红主播示范安全游览行为,抵制危险摆拍。

在昭苏县医院病房里,重伤游客王先生的母亲攥着儿子染血的门票喃喃自语:”这哪是景区,分明是阎王殿。”她的质问,应当成为所有旅游景区的镜鉴。当流量经济遭遇生命重量,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的追责与叹息,更应是前置的敬畏与革新。唯有将安全置于流量之上,让规则战胜侥幸,才能真正守住”诗和远方”的底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