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1卷、2100余万字的《京剧大典》终于面世,这部凝聚着百余位戏曲学者十余年心血的文化巨著,不仅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从2014年启动编纂到2024年底出版,这部鸿篇巨制跨越了十余年的时光,见证了当代文化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传承,也为京剧这一国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京剧大典》的编纂工程堪称当代文化整理的典范之作。由文化学者王文章研究员领衔,汇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百余位老中青戏曲研究专家和艺术家,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对京剧艺术的各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记录。这部典籍不仅规模宏大——涵盖61卷、2100余万字、2700余张珍贵剧照和图片,以及丰富的影印曲谱——更在内容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打破了传统戏曲研究零散、片面的局限,构建了一个涵盖京剧历史、理论、文学、表演、音乐、导演、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后人研究京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京剧大典》的五大分典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京剧艺术的完整图景。《文学剧目典》精心遴选200余部经典本戏和折子戏,包括27部影印内府本,其选录标准之严格令人叹服——不仅要考虑流派、唱腔、文本、历史地位和类型占比,还需与同时代其他戏曲种类的同题材剧目反复比较。这种科学严谨的筛选过程,确保了所收录剧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表导演典》则聚焦京剧表演艺术的核心,收录了从流派创始人到当代艺术家的珍贵著述和实践心得,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价值。《美术典》通过丰富的舞台美术图片,生动展现了京剧服饰、化妆、道具等视觉艺术的演变历程,其中梅兰芳访美演出图谱等珍贵资料尤为引人注目。《音乐典》作为京剧乐谱的经典集成,从早期工尺谱到现代五线谱,全面记录了京剧音乐的变迁轨迹。《历史理论典》则以宏大的视野梳理京剧发展脉络,既有宏观的历史叙述,也有微观的个案研究,特别是《中国京剧编年史》和《京剧大事记》的编纂,为京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坐标。
这部典籍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京剧大典》的编纂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深入挖掘、整理那些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使它们得以以文本和图像的形式永久保存。这种”抢救性”工作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京剧艺术的传承有了坚实的根基。
《京剧大典》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存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部典籍的问世,不仅是对京剧艺术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正如总主编王文章所言,《京剧大典》既是对前人贡献的致敬,也为后人传承振兴京剧提供了借鉴,更为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奠定了学术基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京剧大典》的编纂成功为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的整理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系统性地记录、整理、传承各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京剧大典》所展现的严谨态度、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无疑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整理工作树立了标杆。
当我们在图书馆中翻开这部厚重的《京剧大典》,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戏曲艺术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数百年来京剧艺人的智慧结晶,记录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轨迹,也寄托着当代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殷切期望。这部典籍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未来的岁月里,《京剧大典》必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让京剧这一国粹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