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开展高考假期学农实践,将田间地头变为劳动教育大课堂,让学生在农耕体验中锻造品格、收获成长,打造新时代素质教育鲜活样本。

2025年高考的铃声刚刚响起,江苏各地的校园却呈现出一幅不同寻常的景象。由于高中校园被用作考场,高一高二学生迎来了特殊的三天”学农实践周”。在南京江宁的稻田里,中华中学的学生们卷起裤腿,弯腰插秧;在常州金坛的麦田边,少年们挥汗如雨,体验着镰刀收割的韵律;在苏州吴江的鱼塘畔,学生们学习着传统渔网的编织技艺……这场规模空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内涵。
从课桌到田埂:教育场景的革命性转换
南京中华中学高二学生李晓阳的学农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幕:”握镰刀的手磨出了水泡,但看到自己收割的麦子堆成小山,那种成就感比解出一道数学题更真实。”这种体验正是江苏省教育厅设计”高考假期学农计划”的初衷——让长期浸润在题海中的青少年,获得真实世界的劳动体验。
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农事体验不同,江苏的学农课程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包含”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技术””生态保护”三大模块;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从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操作。南京市教育局劳动教育负责人介绍:”我们与省内42个现代农业基地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设施,既传承传统农耕智慧,又培养现代农业视野。”
劳动教育的”江苏样本”
江苏省的劳动教育改革始于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经过五年探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实施路径:
在课程体系方面,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侧重劳动技能培养,如南京九中开发的”二十四节气农耕课”;拓展型课程注重学科融合,如苏州中学将数学测量知识应用于农田规划;研究型课程则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如无锡天一中学学生完成的”物联网在智能灌溉中的应用”项目。
在评价机制上,创新性地建立了”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南通中学率先试点劳动教育学分制,将学农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劳动技能掌握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水平等维度。该校校长表示:”这些评价结果将成为高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的重要参考。”
当”Z世代”遇见土地:教育创新的化学反应
在常州武进区的一个现代农业园区,我们看到令人惊喜的教学场景:学生们分组操作着小型农业无人机进行作物监测,利用手机APP分析土壤传感器传回的数据,还在导师指导下尝试编写简单的灌溉控制程序。这种”高科技务农”体验,有效消解了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农业的距离感。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价值观层面。扬州中学组织学生开展的”一斤大米的价值”计算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劳作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参与活动的王同学感慨:”我们小组五人劳作三小时,才完成半分地的收割,这让我对粮食价格有了全新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深层探索
江苏的实践为全国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首先是资源整合模式,通过”校地合作”盘活闲置农田和现代农业设施;其次是师资培养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既懂教育又懂农业的复合型教师;最重要的是课程开发体系,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已成为全国多个省份的参考范本。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指出:”这种教育创新直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解决问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素质。”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江苏的”高考假期学农”模式或将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示范案例。
当高考考场里莘莘学子奋笔疾书时,田野间的少年们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青春。镰刀与秧苗、汗水与笑声,构成了这个夏天最生动的教育图景。在这片试验田里播下的,不仅是农作物的种子,更是劳动精神的萌芽,它们终将在年轻一代的心中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