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陕西人退休后定居珠海,既喜爱珠海湿润的空气、现代活力与自然美景,也因饮食与文化差异而怀有乡愁,在异乡寻找着归属感。

我本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黄土高坡的风沙曾吹刻过我的脸庞,八百里秦川的深厚底蕴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可退休后,我却跨越千里,在珠海这座南国海滨城市安了家。从关中平原到珠江入海口,这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的迁徙,更是一场生活方式与心灵感受的奇妙蜕变,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诸多真切的体会。
一、初遇珠海:湿润海风里的新奇与震撼
刚下飞机,珠海的空气就给了我第一个惊喜 —— 那是一种带着海水咸味的湿润,不像陕西的空气总是干燥得让人喉咙发紧。走在街头,高大的棕榈树整齐排列,海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那声音轻柔得像耳语,和故乡白杨树哗啦啦的 “呐喊” 截然不同。第一次见到珠海的海,我站在情侣路边,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湛蓝的海水望不到边际,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是撒了一把碎金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海浪一波波涌来,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我坐在礁石上,看着这从未见过的景致,心里满是新奇,仿佛过去几十年在陕西看到的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都被这一片蔚蓝彻底刷新了认知。
二、城市印象:现代活力与自然之美的交融
珠海的城市建设透着一股现代感,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街道宽敞整洁,绿化做得极好,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植和盛开的鲜花,尤其是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热带花卉,色彩艳丽得让人移不开眼。马路上车来车往,却秩序井然,行人也都步履匆匆,脸上带着对生活的热情。记得刚定居时,我总觉得这里的生活节奏比陕西快太多,担心自己跟不上。可时间长了,我反而喜欢上了这种充满活力的氛围。每天清晨,我会沿着滨海步道散步,看着年轻人跑步、骑行,看着渔民出海,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生命体,让我这退休老人也不自觉地精神起来。
更让我喜欢的是珠海的自然环境。这里有很多公园和绿地,野狸岛、海滨公园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野狸岛环岛散步时,能看到海鸟在空中翱翔,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偶尔还能看到渔船驶过,留下一道白色的浪花。这种亲近自然的感觉,和在陕西时爬秦岭的感受完全不同,这里的自然更显温柔和开阔,仿佛能包容所有的思绪。
三、生活滋味:舌尖上的乡愁与文化的隔阂
虽然珠海有太多让我喜爱的地方,但在生活中,我也常常被乡愁缠绕。珠海的美食很多,海鲜、早茶、各种粤菜都很有名,可我这吃惯了面食的陕西胃,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想念故乡的味道。想起在陕西时,家人围坐在窑洞前,吃着刚出锅的油泼面,辣子面泼在热面条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那香气能飘出老远;想起街边小摊上的凉皮,酸辣可口,配上一个肉夹馍,就是一顿满足的午餐。有一次在珠海的陕西面馆吃饭,虽然味道也算正宗,但总觉得少了点故乡的烟火气,吃完后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文化上的差异也让我有时感到隔阂。在珠海的公园里,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唱粤剧、跳广场舞,我虽然也会驻足观看,但始终融不进去。我更习惯听故乡的秦腔,那高亢、激昂的曲调,一声吼出来,仿佛能把心里的憋屈和痛快都释放出来。有一次在小区里,我忍不住哼起了《三滴血》的选段,旁边的邻居好奇地问我唱的是什么,我笑着解释是陕西的地方戏,可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离故乡很远了。
四、内心感受:在异乡寻找归属感
定居珠海这些年,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有时走在珠海的街头,看到卖核桃、大枣的摊位,我会想起陕西老家的果园;闻到空气中传来的泥土气息,会想起关中平原上的麦田。可另一方面,我也在珠海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我加入了小区的书法班,和一群同样热爱书法的老人一起写字、交流,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对书法的热爱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我还学会了打太极拳,每天清晨在公园里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也比以前硬朗了许多。
珠海就像一个包容的大家庭,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虽然偶尔会有乡愁,会有文化上的不适应,但更多的时候,我享受着这里的阳光、海滩和慢下来的退休生活。也许,所谓的归属感,不是一定要回到故乡,而是在异乡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让心灵有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结语:他乡与故乡,都是心头的牵挂
作为一个在珠海定居的陕西人,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是复杂的。我爱它的美丽、活力和包容,是它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可我也念着故乡的黄土、秦腔和亲人,那是我生命的根。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迁徙和适应中,寻找着内心的平衡。现在的我,会在珠海的海边看日出,也会在夜深人静时翻看故乡的老照片;会品尝珠海的海鲜,也会自己动手做一碗油泼面。对我来说,珠海是我安度晚年的家园,而陕西则是我永远的牵挂,两者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的退休生活有了别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