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快评|莫让 “1 元冰棍” 的流量滤镜遮蔽景区生存真相

这篇快评指出“1元冰棍拯救破产5A景区”是流量时代的认知偏差,景区真正的生存发展需依靠业态升级、价值创新与系统运营,而非单一低价营销。

当河南龙潭大峡谷以 “1 元冰棍拯救破产 5A 景区” 的标签刷屏网络时,舆论场迅速被 “低价救赎” 的戏剧化叙事裹挟。从老君山 “1 元午餐” 到灵岩寺 “一元素面”,这类以极致低价博取关注的营销案例,总能在短时间内点燃公众情绪。然而,当流量退潮后,我们更需穿透传播表象,审视 5A 景区在文旅转型深水区的真实生存逻辑 —— 毕竟,一根冰棍的价格标签,远不足以承载一个景区的重生密码。

一、流量叙事下的认知偏差:1 元冰棍的营销幻象与经济真相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1 元冰棍” 与 “破产景区复活” 的强关联标题,本质上是符合传播规律的流量设计。数据显示,该景区五一假期接待 9.6 万人次游客,若按人均消费 1 元冰棍计算,5 天相关营收仅 9.6 万元,扣除人力、仓储、物流等成本,实际利润微乎其微。这种 “薄利多销” 的二消模式,更像是景区在重塑公众信任阶段抛出的 “诚意锚点”,而非能够扭转财务困局的 “经济杠杆”。

更深层来看,此类报道暗含着对旅游消费逻辑的误读。现代文旅消费早已形成 “门票 + 二消 + 衍生品 + 体验服务” 的复合生态,单一低价商品的引流效应,需依托景区整体业态支撑。就像龙潭大峡谷在推出平价商品的同时,同步优化了峡谷漂流、地质科普等核心体验项目,这种 “性价比 + 体验感” 的组合拳,才是客流增长的底层逻辑。若单纯将复苏归因于一根冰棍,无异于将复杂的文旅运营简化为 “价格决定论”,忽视了景区在资源整合、服务升级等方面的系统性努力。

二、景区突围的三重悖论: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困境

当 “1 元经济” 成为文旅行业的流量密码,背后折射出景区运营的深层矛盾。其一是 “平价诚意” 与 “商业可持续” 的平衡难题 —— 龙潭大峡谷若长期维持低于市场均价的商品体系,需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环节形成独特优势,否则极易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恶性循环。其二是 “流量爆款” 与 “品牌调性” 的定位冲突,过度依赖低价营销可能固化景区 “平价低端” 的刻板印象,与 5A 景区 “高品质体验” 的定位产生割裂。其三则是 “短期引流” 与 “长期复购” 的转化断层,游客因好奇而来,若缺乏深度体验项目支撑,很难形成二次消费与口碑传播。

这种困境在 “门票经济” 式微的当下尤为凸显。数据显示,国内已有超 500 家景区推进 “去门票化”,但真正实现盈利模式转型的不足三成。究其根本,是许多景区尚未理解:游客消费升级的核心诉求,已从 “价格敏感” 转向 “价值敏感”。就像杭州西湖通过免费开放倒逼周边商业生态升级,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 “文化体验 + 休闲消费 + IP 衍生” 的价值网络,而绝非单一的低价策略。龙潭大峡谷的案例启示我们:平价商品是建立信任的起点,而非留住游客的终点,景区真正需要打造的,是让游客觉得 “花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 的体验闭环。

三、文旅经济的底层逻辑:在真诚服务与商业规律间寻找平衡点

媒体所宣扬的 “真诚与平价成为稀缺资源”,本质上是对景区过度商业化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走向 “价格至上” 的另一个极端。旅游经济学的核心,始终是 “质价相符” 的价值交换 —— 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体验支付溢价,前提是这种溢价能对应到服务细节、文化内涵等附加价值上。例如故宫文创的成功,正是将文化 IP 转化为产品溢价的典范,游客为 “朕的火锅” 买单,实则是为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付费。

对于龙潭大峡谷这类面临转型的景区而言,当务之急是构建 “平价引流 — 体验增值 — 价值变现” 的生态链条。可以尝试在保持基础商品平价的同时,开发分层级的消费场景:基础服务维持民生价格以积累口碑,深度体验项目则通过差异化定价实现盈利。比如结合峡谷地质资源推出 “科考研学营”,或利用自然景观打造 “星空露营地”,通过多元业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这种 “基础服务做口碑,增值服务做利润” 的模式,既能坚守 “真诚服务” 的初心,又符合商业运营的基本规律。

四、行业转型的破局之道:从单点营销到系统进化的生态重构

透过 “1 元冰棍” 的现象级传播,文旅行业更应看到转型的紧迫性。在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景区运营已进入 “体验经济 4.0” 时代 —— 从单一观光转向 “文化沉浸 + 科技赋能 + 社交分享” 的复合体验。张家界的 “悬浮玻璃栈道”、西安大唐不夜城的 “盛唐密盒”,这些成功案例的共性,在于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交互的体验场景,形成 “内容吸引 — 社交传播 — 消费转化” 的完整闭环。

对龙潭大峡谷而言,若想实现真正的 “破圈重生”,需要在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升级:在文化挖掘上,深入梳理峡谷地质演化史与当地民俗文化,打造独特的 “峡谷文化 IP”;在技术应用上,借助 AR/VR 等手段还原地质变迁过程,增强科普体验的沉浸感;在业态创新上,引入 “轻资产运营” 模式,与优质文旅品牌合作开发主题民宿、户外营地等配套项目,提升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频次。只有完成从 “门票依赖” 到 “生态运营” 的思维转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当 “1 元冰棍” 的热度逐渐消退,龙潭大峡谷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文旅行业需要警惕的,是将复杂的产业升级简化为营销噱头的思维惰性。真正的景区拯救计划,从来不是靠一根冰棍的低价诱惑,而是源于对游客需求的深度洞察、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商业规律的敬畏与尊重。在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唯有以价值创新为内核,以系统运营为支撑,才能让 5A 景区的金字招牌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从 “流量爆款” 到 “百年品牌” 的跨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