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往事:那个追着我们喊‘跑了尼姑跑不了庵’的河南老汉

我在河南当兵时和林丽偷摘老乡柿子,被老汉追喊“跑了尼姑跑不了庵”,事后领导赔款批评,让我明白纪律应刻在心里而非仅靠军装约束。

1984 年秋,驻马店的风已经带上凉意,我和林丽攥着两个还带着树温的柿子躲在营房后墙根,听着远处老汉渐弱的呼喊声,心跳还在胸腔里敲鼓。柿子皮上的绒毛蹭着手心,那股甜腻的果香此刻却像烙铁一样烫人 —— 解放军怎么能偷老乡的柿子呢?

一、红柿子下的馋虫与侥幸

卫生队难得的休息日,我和林丽沿着训练场边的土路散步。路边那棵柿子树像被泼了桶红漆,熟透的果子把枝桠压得弯弯的,有几个已经裂开小口,露出橙红的果肉。林丽咽了口唾沫:”你看那柿子,跟咱们老家的火晶柿一个样。” 我自小在岳阳城里长大,哪见过这漫树灯笼的架势,心里的馋虫早被勾了起来。

“肯定是老乡家的,这么大棵树。” 林丽有点犹豫。我却仗着平时训练的灵活劲儿,把背包带往腰上一勒:”怕啥,我上去摘两个就走,反正没穿军装呢。” 说着就蹭蹭爬上树,粗糙的树皮刮得胳膊生疼。刚拽下两个最红的柿子,就听见田埂那头传来炸雷般的吼声:”哪个兔崽子偷我家柿子?”

二、”跑了尼姑跑不了庵” 的震耳警钟

我和林丽对视一眼,扔了柿子就往营房跑。训练时练出的爆发力这会儿全用上了,耳边只有风声和自己 “呼哧呼哧” 的喘气声。可老汉的声音像长了腿似的追着我们:”跑了尼姑跑不了庵!我知道你们是部队的!”

“尼姑?” 林丽边跑边喘,”他咋知道咱们是女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刚才爬树时甩散的辫子。更让我发毛的是那句 “跑不了庵”—— 部队就是我们的 “庵” 啊!小时候偷邻居家枇杷被母亲追着打,都没像现在这样怕过。回到卫生队,我对着镜子看自己通红的脸,军装叠在床头,帽徽在阳光下闪着光,突然觉得手里那点柿子味像针一样扎心。

三、20 块钱赔款与终身铭记的纪律课

第二天老汉真找来了,手里捏着那两个被我们扔在路边的柿子,上面还沾着泥土。他没吵没闹,只是把柿子往队领导桌上一放:”解放军同志,不是在乎这俩柿子,是得让娃娃们知道,啥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领导赔了 20 块钱,那时候够买半袋面粉。送老汉出门时,他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没生气,倒像是看自家闯祸的丫头:”妮儿啊,穿不穿军装,心里都得有杆秤。” 这句话让我臊得恨不得钻地缝。

晚点名时,队长拿着那两个柿子站在队伍前:”你们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 ‘ 纪律的试金石 ‘。不是穿着军装才守纪律,是心里装着纪律,才配穿这身皮。” 柿子放在桌上,表皮已经有点软烂,像极了我们被贪念蛀空的自律。

四、军旅生涯里的 “柿子烙印”

退伍后我在医院当护士,有次给一位大爷打针,他突然说:”姑娘,你这手稳当,像当过兵的。” 我笑着点头,想起那次偷柿子后,我把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抄了十遍,每一遍都写得手心冒汗。

现在路过水果店看见柿子,总会想起驻马店那个秋天。老汉那句带着河南口音的 “跑了尼姑跑不了庵”,其实是给我上的最生动的一课 —— 纪律从来不是穿在身上的军装,而是刻在心里的标尺。就像那棵柿子树,春天开花时没人注意,直到结出果实,才知道每颗果子都连着根,每根都扎在规矩的土壤里。

那年冬天退伍时,我特意去了趟那片营房,柿子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像在给过往的新兵们比划着什么。我知道,有些错误虽然渺小,却能成为照亮一生的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