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蚊子减少是因为科学家推出“美蚊计”,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使蚊群数量大幅下降,实现生物防控。

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没想到在自然界里,小小的蚊子也栽在了 “美人计” 上!端午过后,当广东居民像往年一样准备蚊香、花露水迎战蚊子时,却发现曾经傍晚嗡嗡作响的蚊群变稀疏了,清晨身上的红疙瘩锐减,连电蚊拍都成了闲置品。这并非天气异常,而是科学家精心设计的 “美蚊计” 正在上演现实版生物防控大戏。
一、蚊患之痛:从瘙痒红包到致命疾病的黑色产业链
在广东湿热的夏季,墙角积水、废旧轮胎是蚊子的天然育婴房。雌蚊为产卵需吸食血液,雄蚊虽以花蜜为食,却在繁殖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们偏爱 25℃-30℃环境,白天躲在阴暗处,夜晚倾巢出动,用细长口器在人皮肤上留下又红又痒的包。但蚊子的危害远不止于此,更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疟疾等致命疾病的传播者。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落后卫生条件让蚊子成了疾病传播源,仅疟疾每年就导致约 40 万人死亡,其中半数是 5 岁以下儿童。被蚊子叮咬后,轻者高烧乏力,重者可能器官衰竭、新生儿畸形,甚至留下终身后遗症。除传播疾病,蚊子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蚊子密集地区居民平均睡眠时间比其他地区少 1-2 小时,深夜蚊群的 “嗡嗡” 声和叮咬不断打断深度睡眠,长期易导致神经衰弱、免疫力下降,持续的瘙痒烦躁还会让人情绪暴躁,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二、“美蚊计” 揭秘:让蚊子爱上 “绝育男神” 的生物防控
面对蚊患,广东科学家另辟蹊径,推出 “美蚊计”—— 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让野生雌蚊 “爱上绝育男神”,从而断子绝孙。该技术核心是利用沃尔巴克氏体这种 intracellular bacteria,其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 60% 的昆虫体内,能引发 “胞质不融合” 现象。
当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相当于给野生蚊群安装了 “繁殖刹车”。中山大学 – 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的团队,在广州南沙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每周能生产 500 万只 “绝育雄蚊”。这些雄蚊被装在特制纸箱里,由工作人员用无人机或卡车运到释放点。它们外形与野生雄蚊无异,却携带了让雌蚊 “不孕” 的秘密武器。
三、效果惊人:从蚊群泛滥到种群压制的现实奇迹
在广州沙仔岛的试验中,“美蚊计” 展现出惊人效果。释放绝育雄蚊后,野生蚊种群数量最多时下降了 94%,且效果持续了两年多。当地居民李阿姨感慨:“以前傍晚根本不敢在院子里坐,现在能安心乘凉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生物防控不会像杀虫剂那样污染环境,也不会让蚊子产生抗药性。
团队还发现,随着野生蚊数量下降,登革热传播风险也显著降低。2015 年广州曾暴发登革热疫情,报告病例超过 2.3 万例,而在实施 “美蚊计” 的区域,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美蚊计” 目前主要针对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对于其他蚊种效果还需研究,且长期释放是否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未知影响,仍需持续监测。
四、未来展望:生物防控如何改写人与蚊子的战争史
“美蚊计” 的成功,为全球蚊媒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该技术已在巴西、墨西哥等登革热高发地区试点应用,科学家还在研究如何让 “绝育雄蚊” 更有竞争力,比如通过基因编辑让它们在求偶时更具优势。同时,也有团队尝试将沃尔巴克氏体与其他技术结合,如 CRISPR 基因编辑,以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
但生物防控并非万能钥匙,它需要与环境卫生整治、个人防护等措施结合。广东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即使蚊子少了,也不能忽视清除积水等灭蚊基础工作,因为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性。” 当我们在这个夏天享受无蚊的夜晚时,或许应该感谢那些在实验室里与蚊子斗智斗勇的科学家,是他们用智慧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 “美蚊计”,让我们在与蚊子的战争中看到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