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 48 小时被央视除名!知名女星高考造假,这三个人要倒霉了

知名女星那尔那茜因高考造假在48小时内被央视除名,其背后协助造假的中学教导主任王某、派出所副所长李某及经纪公司CEO张某三人将面临追责。

2025 年 6 月,娱乐圈又一场风暴骤然降临。从一个凭借 15 秒侧脸戏份就让观众惊艳的女星,到被曝光为 “高考走捷径” 的 “特权咖”,那尔那茜的星途在短短 48 小时内经历了从云端到泥沼的坠落。这场风波不仅让她本人声名狼藉,更牵扯出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网络,至少有三个人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一、15 秒成名到 48 小时除名:一场精心编织的 “星梦” 破灭

2024 年底,一部小成本网剧《琉璃碎》意外走红,剧中饰演反派侍女的那尔那茜因一个回眸镜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观众惊叹于她 “破碎感十足” 的演技和独特气质,短短一周内,她的微博粉丝从不足 10 万飙升至 300 万,商业代言、综艺邀约纷至沓来。经纪公司趁热打铁,将她包装成 “娱乐圈新晋灵气小花”,甚至为她争取到了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的参演机会。

然而,2025 年 6 月 9 日,一则匿名爆料帖在豆瓣小组引发轩然大波。帖子直指那尔那茜 2017 年高考时涉嫌伪造应届生身份,通过 “高考移民” 方式从竞争激烈的 A 省转移至录取分数线较低的 B 省参加考试。爆料者附上了疑似那尔那茜当年的学籍档案照片和户籍迁移记录,其中显示她在高三期间突然将户口迁入 B 省某县,而该地址被证实为当地一所中学的集体宿舍。

事件曝光后,那尔那茜经纪公司起初试图以 “恶意造谣” 回应,但随着更多细节被扒出 —— 包括她在早年采访中 “不小心” 透露的 “高三转学经历” 与官方学籍记录矛盾,以及知情人爆料其家人与 B 省教育系统某官员的密切关系 —— 舆论迅速发酵。6 月 11 日凌晨,央视官方微博悄然删除了所有与那尔那茜相关的端午节目宣传内容,成为首个对其 “除名” 的权威平台。

二、“特权链条” 上的三个关键人物:从操作到包庇的利益网络

1. 学籍 “操盘手”:中学教导主任王某的权力寻租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那尔那茜高考造假的关键一环,在于 B 省某县中学教导主任王某的操作。知情人透露,王某在当地教育系统任职超过 20 年,深谙学籍管理漏洞。2017 年,他通过伪造 “父母工作调动” 证明和 “实际就读” 材料,将那尔那茜的名字加入该校高三年级的学籍名单,使其获得在 B 省参加高考的资格。

这种 “高考移民” 操作在部分地区早已形成灰色产业链,王某等人通常收取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 “打点费”,利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为特权阶层子女铺路。而那尔那茜家庭为此支付的费用,据接近其家人的消息源称 “远高于市场均价”,显然是希望确保万无一失。

2. 户籍 “摆渡人”:派出所副所长李某的违规操作

要实现 “高考移民”,户籍迁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爆料信息显示,那尔那茜的户口在 2016 年 12 月从 A 省迁入 B 省某县,接收单位为该县某镇派出所。而当时分管户籍工作的副所长李某,正是王某的大学同窗。

按照正常程序,未成年人户籍迁移需提供父母房产证、工作证明等材料,但李某在明知材料不全的情况下,仍然批准了这一迁移申请。更讽刺的是,那尔那茜在 B 省的 “落户地址” 实为该校一间闲置的教师宿舍,从未有人实际居住。这种 “空挂户籍” 的操作,在李某的 “关照” 下竟一路绿灯。

3. 舆论 “灭火者”:经纪公司 CEO 张某的危机公关失灵

事件曝光后,那尔那茜所属经纪公司 “星途璀璨” CEO 张某迅速启动危机公关。他先是安排水军在各大平台控评,将爆料贴上 “黑粉陷害” 标签;接着试图联系主流媒体压稿,甚至放出 “手握其他明星黑料” 的威胁言论;最后还策划了那尔那茜 “带病参加公益活动” 的洗白通稿,试图转移视线。

然而,这次张某低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敏感度。随着央视的 “除名” 和 B 省教育厅宣布成立调查组,张某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未能平息风波,反而因涉嫌 “干扰舆论监督” 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媒体发现,张某此前就曾为旗下艺人 “学历造假” 事件进行过类似的 “危机处理”,此次很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追责。

三、从仝卓到那尔那茜:娱乐圈 “特权病” 为何屡禁不止?

2020 年,艺人仝卓自曝 “高考往届生改应届生”,最终被取消学籍、事业尽毁。五年后,那尔那茜事件如出一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娱乐圈的 “高考特权” 现象如此顽固?

首先,是 “走捷径” 的投机心理作祟。娱乐圈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对 “速成” 的狂热追求。许多艺人或其家人认为,凭借金钱和关系打通高考环节,比寒窗苦读更 “高效”。那尔那茜在出道后接受采访时曾暗示 “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侧面反映出其对规则的漠视。

其次,是权力寻租的土壤依然存在。从教导主任到派出所副所长,这些掌握着学籍、户籍审批权的基层官员,成为特权阶层 “围猎” 的对象。B 省某教育系统内部人士透露,类似那尔那茜的案例在当地并非个例,“每年高考后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籍’被悄悄处理”,只是这次因涉及公众人物而曝光。

最后,是行业监管的滞后性。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 “高考移民”,但在实际操作中,跨地区的学籍、户籍信息核查存在漏洞。那尔那茜的学籍档案中,“社会实践记录” 和 “体检报告” 明显造假,却在多年后才被发现,暴露出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

四、事件后续:除名只是开始,法律追责才是关键

截至 6 月 11 日晚,那尔那茜已删除所有社交媒体内容,经纪公司发布 “无限期停工” 声明。B 省教育厅调查组表示,若查实造假,将依法依规取消其当年高考成绩及录取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而王某、李某、张某三人,已被相关部门列为调查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央视的 “快速除名” 被视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胜利。有媒体评论称:“在教育公平面前,没有所谓的‘顶流’和‘特权’,央视的态度表明,任何挑战规则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从仝卓到那尔那茜,娱乐圈的 “高考造假” 丑闻一次次敲响警钟:当一个行业充斥着对规则的漠视和对特权的崇拜,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公平正义,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那尔那茜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唯有建立更严格的监管机制、更严厉的追责制度,才能真正堵住 “特权通道”,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奋斗的年轻人。

这场不到 48 小时的风暴,撕开的不仅是一个女星的星梦,更是娱乐圈乃至社会某些角落的阴暗面。而王某、李某、张某这三个身处权力链条上的人,他们的 “倒霉” 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 当规则被践踏,当公平被交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反噬的对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