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回归乡土:一位”新农人”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姜利红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助农、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服务留守老人等多元化实践,成为村里”万能小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代中国,年轻人纷纷涌向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已成为社会常态。然而,山东烟台海阳市上山东夼村的姜利红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位28岁的大学毕业生放弃了城市白领生活,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四年来,他不仅成功转型为一名现代农业经营者,更成为村里老人们不可或缺的”万能小红”,用青春和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姜利红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群体的生动缩影,折射出乡村人才回流、产业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多重价值。

一、返乡抉择:从城市迷茫到乡土扎根

姜利红的返乡选择最初并不被理解。2019年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城市工作,先后尝试过媒体编辑、网课老师和编剧等职业。然而,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满足感,反而让他感到”像棵被移栽的果树,水土不服”。这种迷茫感在当代年轻群体中并不罕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约37%的城市职场青年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和归属感缺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21年,姜利红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震惊的决定——辞职返乡。

这一选择遭到了包括父母在内的许多人的质疑。”为什么念书念得好好的,回来种果树呢?”父亲姜学平的不解道出了传统观念中对农民职业的刻板印象。长期以来,农村家庭普遍将子女上大学视为”跳出农门”的途径,这种观念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上山东夼村尤为明显。该村位于海阳市发城镇晶山半山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仅有70户人家,且以老年人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中,姜利红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其返乡决定自然被视为”没出息”的表现。

然而,姜利红的返乡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乡村发展潜力的清醒认识。”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农村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那里的每张面孔都很温暖。”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相信,一个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能发挥最大的优势。”这种认知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择业观的转变——从追求外在的社会认同转向注重内在的价值实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正在成为新的价值创造高地,这为像姜利红这样既有文化知识又熟悉农村的年轻人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遇。

二、多重角色:从农产品电商到乡村”万能补丁”

返乡后的姜利红迅速展现出了”新农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他首先利用自己在城市工作中积累的数字技能,开起了网店销售自家水果。”我相信,只要用心把质量做好,就能得到回报。”抱着这样的信念,他每天凌晨打着手电筒在果园里精挑细选优质果子。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很快得到市场认可,去年樱桃季,他刚上架的200箱露天樱桃被定闹钟守候的顾客瞬间抢购一空。通过电商渠道,他成功将家里的一万五千多斤苹果、三千多斤樱桃销售出去,还帮助亲戚和邻居销售桃子和秋月梨。

电商销售的成功只是姜利红乡村创业的第一步。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开始尝试更多创新实践。一方面,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果树种植技术,并在自家果园开辟试验田,种植草莓、西梅等作物,甚至大胆尝试在北方种植榴莲;另一方面,他敏锐地捕捉到乡村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从2024年4月开始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他的第一条视频《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心理医院》精心打磨一个月,素材跨度一年,发布后获得7万多点赞,第二条视频更是收获百万点赞。通过这些视频,他不仅实现了个人品牌塑造,也为外界了解真实农村打开了一扇窗。

除了经营自家产业,姜利红还自发承担起了乡村社区服务者的角色。在上山东夼村这样一个老龄化严重的村庄,他成为了老人们的”万能补丁”:帮老人修理家电、调试手机、代取快递、采购生活用品,甚至开车送医就诊。这些在城市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乡村老人来说却可能是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和生活障碍。”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解决这些小问题,就是动动手指的事。但对老人来说,每一步都是难以跨越的坎。”姜利红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细致入微的社区服务,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建了乡村社会中宝贵的人际信任和代际联结。

姜利红的多重角色展现了当代”新农人”的复合型特征——他们既是现代农业经营者,也是乡村数字化推手,更是社区服务创新者。这种多元身份的融合,正是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模型的生动体现。

三、价值重构:乡村作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新场域

姜利红的返乡故事最引人深思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曾几何时,”有出息”几乎等同于”离开农村”,而姜利红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乡村同样是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这种价值重构体现在三个层面:

在经济价值层面,姜利红通过电商销售和短视频创作,开辟了农产品上行和乡村内容创作两条创收渠道。虽然具体收入数额未见报道,但从”快递车会来村里拉,每次都能装满满一小车”的描述可见其电商规模;而短视频的流量变现潜力更是不容小觑。这种多元收入结构使他获得了不亚于城市白领的经济回报,证明了农业产业的盈利潜力。

在社会价值层面,姜利红填补了乡村老龄化带来的服务真空。在上山东夼村这样的”空心化”村庄,年轻人外流导致许多基本生活服务难以为继。姜利红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具体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社会关怀和精神慰藉。正如他所言:”相框里人丁兴旺,擦相框的人却没有人陪。”他通过陪伴聊天等方式,让老人们重新感受到温暖和尊严,这种社会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在个人价值层面,乡村生活让姜利红找到了城市无法提供的归属感和意义感。”在这里,姜利红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满足,正是当代年轻人越来越看重的职业选择因素。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表明,Z世代择业时对”意义感”的重视程度比薪资高出23%,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归乡土。

姜利红的价值选择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越来越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统一。乡村因其亲近自然的环境、相对宽松的节奏和直接的社会影响力,正成为实现这种新型人生价值的重要场域。

四、现实挑战:基础设施短板与人才生态困境

尽管姜利红的返乡故事充满正能量,但也不能忽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普遍痛点。

基础设施不足是首要制约因素。上山东夼村”只有一条大路进出,路狭窄,坑洼多,外村人开车来了,都不敢错车”。这种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效率和乡村旅游发展。姜利红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路上坑坑洼洼的坑特别多…我们的樱桃、苹果有时候要往外运输,这些东西都是经不起颠簸的,一颠簸就有碰压伤,就直接变成次果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视频影响力吸引外界关注,帮助村里修一条好路,因为”有了这条路,更多人会被吸引来,乡亲们的水果也能更顺畅地走出大山”。

人才生态薄弱是另一大挑战。上山东夼村”少见年轻人,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姜利红返乡后”周围基本没有同龄人,以前的朋友也都成了’网友'”。这种人才断层现象导致乡村缺乏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动力。尽管姜利红通过短视频与外界保持联系,但线下社交圈的缺失仍然影响着长期职业发展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形成人才集群效应,是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此外,传统观念束缚也不容忽视。虽然姜利红用实际成绩改变了父母和村民的看法,但”读了那么多书,却要回来侍弄土地和果树”的质疑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观念。这种观念不破除,将持续影响年轻人的返乡意愿和社会对”新农人”的价值认可。

这些挑战的存在说明,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乡村振兴更需要系统性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改善。只有当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人才政策和社会观念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新农人”群体才能真正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五、启示与展望: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新农人”

姜利红的实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回流提供了宝贵启示。他的故事表明,成功的”新农人”往往具备以下特质:

首先是跨界复合能力。姜利红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将城市工作中获得的数字技能、营销理念与乡村资源禀赋相结合,创造出”农产品电商+短视频引流”的新型经营模式。这种跨界能力使他能够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未来乡村振兴需要的正是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又掌握数字营销手段;既能经营自家产业,又能服务社区需求。

其次是社会企业家精神。姜利红不满足于个人致富,而是积极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主动解决老人生活困难,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这种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乡村振兴不能仅靠经济利益驱动,更需要这种扎根乡土、服务乡邻的奉献精神。

再次是文化传播意识。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姜利红实际上承担了乡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外面的人总以为农村只有穷和苦,其实这里有最真的情、最暖的心。”他致力于打破城乡之间的认知壁垒,重塑乡村形象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传播对于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流向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姜利红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预计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像姜利红一样选择返乡创业。为了促进这一趋势,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物流、网络等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二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土地流转、金融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返乡青年提供系统保障;三是推动乡村社会服务创新,建立适合老龄化乡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模式;四是加强舆论引导,改变对农民职业的刻板印象,提高”新农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姜利红说:”人生没有固定模板,换个赛道也能实现梦想。”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也为当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不再是发展的终点,而可能成为梦想的新起点。当更多年轻人像姜利红一样,将城市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与乡村的资源禀赋相结合,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这就是路的意义。”姜利红这样总结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既是他个人成长的独特轨迹,也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与隐喻。在这条路上,每一份青春力量的加入,都将为乡村带来更多光亮与希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