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8岁留学生周嘉函在日本长期通过社交平台结识从事“爸爸活”的少女,从去年12月起多次与16岁高二女生进行性交易,今年4月女生因吸毒被警方讯问后牵出周嘉函,他虽承认与未成年发生关系,却狡辩是为学日语,此荒谬借口引发日本网友对留学生动机及案件本身的质疑与反思,也凸显出留学教育中价值观引导、动机审视和跨文化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涉嫌嫖娼16岁女高中生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28岁的周嘉函(音译)因违反日本《儿童卖淫色情制品禁止法》被东京警视厅逮捕,而他的辩护理由堪称”经典”——”为了学习日语”。这一荒谬借口不仅让人联想到《人民的名义》中那位借口学外语的法院院长陈清泉,更折射出当代部分年轻人扭曲的价值观和令人忧虑的留学心态。
一、案件始末:从社交平台到犯罪现场的”学习之路”
根据日媒报道,周嘉函长期在社交平台上寻找从事”爸爸活”(日本对年长者包养年轻女性的俗称)的少女。通过这种隐蔽的联系方式,他结识了本案受害者——一名16岁的日本高二女生。从去年12月开始,两人在新宿歌舞伎町等地多次发生性交易,每次支付约15000日元(约人民币705元)的报酬。
今年4月3日,在新宿歌舞伎町某酒店的交易后,这名女生因服用过量毒品被警方讯问。在调查过程中,她坦承自己通过”爸爸活”维生,警方由此顺藤摸瓜,锁定了包括周嘉函在内的多名”金主”。面对警方的指控,周嘉函承认明知对方未成年仍与其发生关系,但辩称这是为了”提高日语水平”,甚至荒唐地表示自己对”东横KIDS”(可能指歌舞伎町的年轻人群体)感兴趣,每周都会去该地区观察人类行为。
二、荒谬辩解:当”学习”成为犯罪的遮羞布
周嘉函的辩护理由堪称当代”奇葩说”的典型案例。将嫖娼行为美化为”观察人类”的学术研究,把性交易包装成”语言学习”的实践途径,这种逻辑错位令人瞠目结舌。更讽刺的是,他选择观察的群体恰恰是法律明令禁止交易的未成年人,这种对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漠视,暴露出其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这种借口与《人民的名义》中法院院长陈清泉”在床上学外语”的经典台词如出一辙,都试图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肮脏的实质。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辩解往往反映出行为人试图合理化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赋予行为”正当目的”来减轻道德负罪感。但无论包装多么精美,性交易与语言学习之间都不存在任何合理的逻辑关联。
三、社会反响:日本网友的震惊与反思
案件曝光后,日本网友的反应呈现出多元化的批判视角。有人对留学生的动机产生质疑:”28岁还是学生,却从事这种活动,那笔钱难道不是日本的奖学金吗?”这种质疑直指部分留学生选择来日动机的纯粹性——是真正为了求学,还是被”赚快钱”的诱惑吸引?
更多评论则聚焦于犯罪行为的荒诞性:”性犯罪者的借口真是五花八门””既没考虑被抓风险,也没做好心理准备就犯案”。这些评论反映出日本社会对这类”奇葩辩护”的集体无语。更有网友感叹:”日本竟然落魄到了这种地步”,将个案上升为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敏感。在日本法律中,与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即构成犯罪,而本案中的受害者年仅16岁,这使得周嘉函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难以辩护。
四、案件启示:当代留学教育的深层问题
这起案件折射出的问题远超出个案本身。首先,它暴露了部分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观偏差。28岁已是成年人,本应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却将性交易与语言学习混为一谈,这种认知错位令人忧虑。
其次,案件反映出留学动机多元化背后的风险。随着留学门槛的多样化,部分学生选择海外求学并非出于学术追求,而是被”赚快钱””开眼界”等功利性目的吸引。这种动机不纯的留学,往往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更重要的是,它凸显了跨文化适应中的挑战。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差异和法律环境的不同,部分留学生未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坐标系,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周嘉函选择在新宿歌舞伎町这样的特殊区域频繁活动,本身就显示出其对当地风险环境的认知不足。
五、反思与建议:构建健康的留学生态
这起案件为留学教育敲响了警钟。首先,留学前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和学校不应只关注学术准备,更应重视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其次,留学中介机构应承担更多责任。在提供留学服务时,不仅要关注院校申请和签证办理,还应加强对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的教育,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保护等敏感领域的风险提示。
对于留学生自身而言,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尤为关键。无论身处何地,都应牢记”出国更应守法”的基本原则。语言学习有多种正当途径,绝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遮羞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图书馆,而不是床笫之间;语言能力的提升源于交流,而非交易。”
这起荒诞的案件终将以法律制裁收场,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坚守道德底线的年轻人,如何构建健康的留学生态,都是值得全社会深思的课题。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将学生送往远方,而是让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守做人的底线,保持人性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