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持续升级:多部门联动应对”水汽通道+地形抬升”双重考验

河南省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受“水汽通道 + 地形抬升”影响未来三天强降水持续,多部门联动应对,地质灾害风险高,提醒民众注意防范。

(郑州,2025年8月11日电)河南省气象台于今日凌晨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标志着这场持续多日的强降水过程进入关键阶段。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未来72小时内全省将维持”北中南梯次降雨、强对流频发”的天气格局,太行山与伏牛山脉形成的”天然水汽收集器”效应,使得郑州、南阳、洛阳等地地质灾害风险持续走高。

一、立体气象格局解析:水汽通道遇上地形增幅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影响河南的天气系统呈现出罕见的复合型特征。”卫星云图显示,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双重水汽输送带在副热带高压引导下,形成了一条横贯我国中东部的”超级水汽通道”。当这股携带充沛热量的潮湿空气进入河南境内时,恰好遭遇太行山、伏牛山系的迎风坡地形。

“这种地形强迫抬升作用相当于给上升气流安装了’加速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张伟指着三维模拟图解释道,”当暖湿空气沿山坡爬升时,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约0.6℃,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体区域,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可达每平方米数百瓦特。”这种能量积累直接导致郑州西部山区昨日出现小时雨强超50毫米的极端降水。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8月10日11时至14时,郑州市政府监测站录得连续三小时超5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累计雨量达177.4毫米,创下今年入汛以来单日极值。这种”列车效应”式的持续降水,使得城市排水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二、预警升级背后的科学研判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与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显示,郑州中南部、南阳西部等六市多个区县被划入高风险区域。地质专家王建国指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花岗岩风化壳和松散堆积层,遇强降雨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他特别提醒,伏牛山南麓的某些古滑坡体在持续浸泡后可能发生”复活”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降水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夜雨特征”。气象自动站网记录显示,8日夜间的降水强度较日间高出30%-40%,这与夜间边界层降温导致的辐合增强有关。郑州市民李女士向记者描述:”昨晚窗外的雨声像持续不断的鼓点,凌晨三点时积水已经漫到小区门口。”

三、未来三天精细化预报

根据最新数值模式预报:

  • 8月11日(周二):全省阴天间多云,黄河以南大部有阵雨雷阵雨。其中南阳东部、信阳西部雨量可达40-60毫米,局地伴有8-10级雷暴大风。郑州白天以多云为主,夜间或有短时阵雨,气温维持在25-31℃之间。
  • 8月12日(周三):降水带南压至淮河流域,驻马店、周口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豫西山区需警惕持续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建议暂停户外高空作业。
  • 8月13日(周四):随着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雨带趋于稳定。南阳盆地可能出现持续性中到大雨,单日降水量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河南省气象台台长赵建涛强调:”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部门需重点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和农田渍涝。”数据显示,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3%,部分小型水库已接近汛限水位。

四、多部门联动防御体系启动

面对严峻形势,河南省已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机制:

  1. 水利部门加密监测132座大中型水库水位变化,对郑州尖岗水库等17处重点工程实施24小时巡查;
  2. 自然资源系统在预警区域部署了300余处专业监测设备,运用InSAR技术实时监控山体形变;
  3. 城市管理部门提前在郑州、洛阳等易涝点预置排涝设备,累计出动抢险队伍2800人次;
  4. 交通系统对太行山区的12条国省干道实施限速管控,郑西高铁部分区段降速运行。

郑州市民张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河南气象”APP:”现在每小时都能收到精准到街道的预报,社区还建立了应急联络群。”这种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服务,正是河南省近年来推进”智慧气象”建设的成果。

五、气候背景下的长期思考

气象资料显示,今年夏季以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四成,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副热带高压位置北移密切相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表明,类似本次的”水汽通道+地形增幅”复合型降水过程,其发生频率在未来可能增加15%-20%。

“我们正在研发基于AI的分钟级降水预报系统。”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陈晓光透露,该系统将整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20余类数据源,力争将强降水预警提前量提升至1小时以上。

在这场与极端天气的较量中,河南展现出的不仅是科技防御的实力,更有全民参与的韧性。正如一位参与防汛的基层干部所说:”每次暴雨都是对我们治理能力的检验,而守护人民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随着雨带缓慢东移,全省上下正以高度戒备状态迎接下一个挑战时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