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频发山洪灾害,造成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当地通过完善预警体系、加强救援力量、提升科技防汛能力和构建基层防御网络等措施应对,众多救援人员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2025年8月17日,乌拉特后旗的天空再次被阴霾笼罩,山洪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然而,在这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却涌现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救援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暴雨突袭,山洪肆虐生命线
乌拉特后旗的夏季总是与洪水相伴。2023年7月20日至21日,暴雨再次席卷这片土地,三贵口中游降雨量达85.4毫米,巴音宝力格镇降水量63.8毫米。这只是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山洪灾害的一个缩影。2020年8月11日,三贵口曾出现94.8毫米暴雨;2012年6月,巴音镇更创下1小时42.4毫米的惊人记录。
阴山山脉的沟壑成为洪水通道。2020年那场暴雨中,乌拉特后旗15条山洪沟同时暴发山洪,道路被撕开裂口,农田沦为沼泽,城区变作水乡。而在2012年那场持续60小时的暴雨中,洪水如脱缰野马冲出74条山洪沟,20间房屋瞬间倒塌,7993间房屋受损,9671.5公顷农田浸泡水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生命的逝去。2012年7月,洪水卷走1条生命,另1人下落不明;2020年阿拉善右旗的暴雨洪流中,3名被卷走的男子仅2人生还。而今年“8死4失联”的惨剧,让乌拉特后旗的山洪之痛达到顶峰。
分秒必争,洪水中的生命保卫战
“目前强对流云系持续维持在巴音镇、乌盖苏木沿山一带,三贵沟中游20分钟降雨37毫米,预计将出现大山洪!”2023年7月20日,乌拉特后旗气象局的预警信息在政务群急速传递。防汛警报拉响后,紫金矿业晾晒池施工人员与机械立即撤离,尾矿库工作人员全部转移——“沟内洪水特别大,但无人员财产损伤。”厂长事后致谢时仍心有余悸。
这得益于日趋完善的预警体系。2023年6月,《乌拉特后旗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要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加密山洪易发区观测站点,强化多部门会商研判机制。而在暴雨来临前,气象部门已发布1期重要天气报告、1期暴雨蓝色预警、2期雷电黄色预警,并与水利局联合发布5期山洪预警。
当洪水袭来,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2020年山洪中,交警在积水和洪灾路段全面布控,成功救援479名被困人员,拖拽207台涉水车辆;2018年8月,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所长柴永强带领民警,在装载机协助下从汹涌洪水中救出被困车辆内的四代人——从70岁老奶奶到两个月大的婴儿。
山洪之殇,谁在承受灾难之痛
翻阅十年灾情记录,一个危险地带反复出现——沿阴山居住的农牧民。2021年防汛倡议书特别警示:“巴音镇、呼和镇、乌盖苏木沿阴山一带居民切忌贸然入水”。这些区域恰是山洪首当其冲之地。
基础设施薄弱加剧了风险。2012年大灾中,砂石公路、桥梁、电力设施大面积损毁,使救援难度倍增。而民众防灾意识不足更令人忧心——2021年政府不得不明文要求:“严禁向排洪沟、河道倾倒垃圾废物”,侧面反映人为堵塞行洪通道的乱象。
弱势群体在灾难中尤为脆弱。在2018年那场救援中,被困车辆内四代人中最小的仅两个月;2021年防汛倡议书专门强调:“做好老、弱、病、残、幼、妇等弱势群体的安全保障”。而当家庭支柱在洪水中遇难,留给生者的更是难以弥合的创伤。
未雨绸缪,筑牢生命防护墙
2022年夏天,东升庙固察线上演惊险一幕:各演练组分工协作,模拟救援被洪水围困的车辆和群众。这场由交管支队牵头,应急管理、消防、医疗多部门参与的防洪演练,检验了抢险救援的实战能力。
科技赋能防汛体系正在加速。按照新出台的气象发展方案,乌拉特后旗将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优化地面观测网,发展“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型”预报业务。这些技术将显著提升山洪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度。
基层防御网络的构建同样关键。政府推动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网格治理,加快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打通应急调度“最后一公里”。同时要求每个苏木镇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能,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让预警信息真正“到户到人”。
生命至上,风雨无阻
8月3日救出闫某后,乌力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呼和浑身湿透站在堤坝上。当被问及为何用身体当桥梁时,他回答得质朴却有力:“我就是想,无论如何都要把群众救上岸。”在乌拉特后旗,这样的身影并不孤单——2018年洪水中托举婴儿的民警,2020年暴雨里转移479名群众的交警,2023年洪峰前撤离施工队的气象员…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每一次与洪水的搏斗中,希望永不沉没。在这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上,救援人员的身影是最温暖的风景,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对“生命至上”最好的诠释。愿每一次与洪水的较量,都能以生命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