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矿山老板崔培军连续19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3400多万,今年新增40万助学资金,其低调简朴的生活和感恩传承的慈善精神令人钦佩。

在河南新乡,有一位企业家连续19年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累计发放助学金3400多万元,帮助近4000名学子圆了大学梦。他就是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培军。2022年,当这家企业因”连续19年给贫困大学生发钱”登上热搜时,人们才发现这位身价上亿的老板,办公室里连一张像样的老板椅都舍不得换。崔培军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慈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感恩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一、19年坚守:从160名到319名,助学金照亮寒门学子
2022年8月23日,一则”河南企业连续19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显示,崔培军的企业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2022年,共有160名学生获得资助,每人获得3000至5000元不等的现金补助。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319名,助学资金总额达到11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40万元。
19年来,崔培军累计资助了近400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总额超过34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改变命运的年轻人生。每年开学季,崔培军都会亲自或派人将助学金送到学生手中,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与许多企业作秀式的慈善不同,崔培军的助学行动始终保持低调,直到2022年才被媒体发现。
更令人敬佩的是,崔培军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学业,还将今年的40万元增量资金用于建设魏庄街道中心学校,从源头改善教育环境。这种”既扶智又扶基”的慈善理念,展现了企业家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感。
二、简朴生活:身价上亿的老板与掉漆的老板椅
在公众印象中,身价上亿的企业家往往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当人们走进崔培军的办公室,看到的却是一张漆面掉落的旧老板椅。面对疑问,崔培军朴实地回答:”这没事儿,能坐就行,不影响看书工作。”这把看似普通的椅子,却成为崔培军人格魅力的最佳注脚。
崔培军的节俭并非作秀。作为一家年产值数亿元的企业掌舵人,他完全可以享受更舒适的办公环境。但他选择将资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资助贫困学生和改善教育条件。这种”对自己苛刻,对学生慷慨”的反差,恰恰体现了真正的慈善精神。
三、感恩传承:从被帮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崔培军的助学之路,始于2003年秋天的一次特殊”面试”。当时,一位18岁的女孩来到公司应聘,细心的崔培军发现她本该是大一新生。深入了解后得知,这个考上郑州大学的女孩因交不起学费,打算放弃学业来打工。
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崔培军。他14岁辍学,16岁开始创业,经历过摆地摊、开门市部失败、下井挖煤的艰辛。正是这段”淋过雨”的经历,让他特别理解寒门学子的困境。他立即拒绝了女孩的面试,安排专人将助学金送到她家,并对她说:”放心回家等待入学。”
这次经历成为崔培军人生的重要转折点。2004年,他正式设立”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对社会的回馈。从资助第一个女孩开始,这项基金已经延续了19年,帮助近4000名学生完成学业。
四、慈善哲学:授人以渔与教育为本
崔培军的慈善行为有着深刻的个人烙印。他认为,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与直接给钱相比,他更注重通过教育投资实现”造血式”扶贫。
“我自己因为贫困辍学,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崔培军常说,”帮助一个学生,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这种理念贯穿在他的慈善实践中: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更难得的是,崔培军将慈善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这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商业伦理,在当下尤显珍贵。
五、榜样力量:善行激发的社会涟漪
崔培军的故事正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获得资助的学生中,许多人毕业后主动加入公益事业,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这种慈善精神的传承,正是崔培军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教育专家指出,崔培军的助学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一是持续性,19年不间断的资助展现了慈善的稳定性;二是精准性,针对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三是发展性,从单纯资金援助扩展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崔培军用19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更在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正能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财富的积累,更在于能够帮助多少人实现梦想。
当319名新生在2025年收到崔培军的助学金时,他们接过的不仅是一笔学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这份善意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必将绽放出更多爱的花朵。正如崔培军所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慈善榜样,用行动证明:善良永远是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