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和《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重要消费节点备货管理风险提示》,明确临期食品界定标准及重要节点备货规范,终结临期食品管理“灰色地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发展。

8月21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磅发布《农村食品经营者临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和《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重要消费节点备货管理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食品行业激起层层涟漪。该标准对临期食品进行了清晰界定,明确了重要节点备货不超过日常3倍的管理规范,为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的临期食品管理画上了清晰的边界线。
一、临期食品标准:明确界定,监管有据
临期食品,这个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却又定义模糊的概念,终于在此次工作指引中得到了明确。指引规定,食品保质期为1年及以上的,过期前45天算临期;食品保质期10天到1年的,剩余保质期时长不足保质期1/10就算临期。这一精准的定义,让临期食品有了清晰的“时间刻度”。
过去,临期食品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市场乱象丛生。部分不良商家将临期食品与正常食品混售,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临近过期的食品;更有甚者,不予标识,让消费者在毫无察觉中面临食品安全风险。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将过期食品涂改日期后销往农村,使得农村成为了临期食品的“灰色地带”。此次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工作指引,明确了不同保质期食品的临界点,为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要求经营者在销售时进行明确标识或设置专区(柜)销售,确保了交易的透明化。这一举措就像给临期食品贴上了“身份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能够自主做出选择。
二、过期食品危害: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杨海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食用过期食品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微生物,造成化学伤害和营养流失。想象一下,当我们食用被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污染的食品时,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可能会接踵而至,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而过期酸奶、变质的面包糕点及霉变的坚果等易滋生黄曲霉,黄曲霉素作为强致癌物,长期摄入会严重损害肝脏,增加患肝癌的风险。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过期食品的危害不容小觑。
三、临期食品真相:合理选购,安全食用
杨海霞教授也表示,食用在合规渠道购买、有明确标识、储存得当,且在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临期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都有保障,只要存放恰当,通常可以安全食用。然而,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某些对光、氧气敏感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可能会随存放时间延长而衰减,若对营养成分有较高要求,选购时需注意。此外,一些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如坚果、饼干、方便面,存放过久易出现油脂氧化酸败,产生哈喇味,长期摄入可能影响健康。这就提醒我们,在购买临期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的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购。
四、标准意义:保障权益,降低风险
《提示》明确临期标准,赋予了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可以在了解保质期情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购买,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购或囤积,最终导致食用过期食品。这就像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加安心。
同时,《提示》还要求商家优化库存管理,及时清理处置临期、过期食品。这既能减少商家因食品过期带来的损失,也能从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避免临期食品因管理不当变成过期食品。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次规范经营的机会,能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升管理水平。对于整个食品行业来说,这一标准的出台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发布的临期食品界定标准,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积极回应,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它终结了临期食品的“灰色地带”,让临期食品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合理选购临期食品,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地区能够借鉴北京的经验,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共同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再为食品安全问题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