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苏吴因2020-2023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遭证监会第九次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警告,但散户仍因账面”破净”等理由逆势买入,揭示其退市已成定局的背景下,散户投机心理与股市”炒差”困局的荒诞现实。

9月的A股市场,蝉鸣渐弱,秋意初显。但在苏州吴中区的一栋写字楼里,*ST苏吴的办公大楼却异常热闹——散户大厅的电子屏上,股价从1.02元跳到1.05元,又跌回1.03元,像极了心电图的波动。柜台前,头发斑白的王大爷攥着存折问:”小同志,今天还能买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掏出皱巴巴的现金,念叨着:”1块钱的股票,净资产2块6,这不跟捡钱似的?”
这一幕,与证监会第九次发出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警告”形成了荒诞的反差。公告里白纸黑字写着:”*ST苏吴2020-2023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情形。”但近一周的资金流向数据显示,散户资金连续净流入,小单交易占比超过60%——那些拿着养老金、攒了半辈子血汗钱的普通投资者,正逆着退市风险,往这只”准退市股”里猛冲。
退市警告下的”逆行者”:散户的”破净逻辑”有多荒诞?
*ST苏吴的股价走势,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自8月20日证监会发布退市风险提示以来,股价非但没像其他退市股那样”一字跌停”,反而在1元线附近止跌反弹,甚至走出了3个涨停板。截至9月5日收盘,股价报1.05元,较风险提示前反而上涨了8%。
支撑散户疯狂入场的是一组看似”完美”的财务数据:*ST苏吴2025年半年报显示,账面净资产18.5亿元,总股本7.1亿股,每股净资产约2.6元。而当前股价仅1.05元,相当于”打四折”甩卖。用股民老张的话说:”这就像商场打折,标价2600元的衣服卖1050元,不买才是傻子。”
但这场”打折促销”的背后,藏着一场精心编织的资本骗局。公开资料显示,*ST苏吴的18.5亿元净资产中,有近17亿元被实控人钱群山通过”虚假贸易”占用,至今未还。更讽刺的是,钱群山的房地产公司近年因行业下行资金链断裂,这笔”借”来的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挪去填补房地产的窟窿。
“这哪是净资产?分明是张空头支票!”某券商分析师李阳指着财报叹气,”扣除被占用的17亿,*ST苏吴的实际净资产可能只剩1.5亿。按7.1亿股计算,每股净资产不到2毛钱——这和当前1.05元的股价相比,哪是’破净’,简直是’泡沫资产’。”
从校服厂到”造假专业户”:一家国企的堕落史
要理解*ST苏吴的荒诞,必须回溯它30年的”变形记”。
1994年,苏州吴中县的几家集体服装厂整合成立”吴县服装厂”,专门生产学生校服。凭借国资背景和地方政策支持,这家小厂迅速成长为江苏省学生装定点生产企业,巅峰时期占据苏州校服市场70%的份额。那时的吴中医药,和”造假”二字毫无关联——它的标签是”国企改革先锋””校服行业龙头”。
转折发生在1998年。为了”拓展业务”,吴县服装厂收购了苏州第六制药厂,更名为”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从服装到医药,跨度不可谓不大。但真正让公司”脱胎换骨”的,是2003年的MBO(管理层收购)。9名核心管理层通过持股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完成国企改制,吴中医药从此告别国资背景,变成了一家由自然人控制的民营企业。
改制的初衷本是”激发活力”,却意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管理层分裂成两派:一派主张聚焦医药主业,另一派则推崇”多元化扩张”。2005年,激进派主导下,公司先后涉足羽绒服、有色金属、房地产、化工等多个领域。最夸张的2010年,公司甚至在年报中宣称要”打造横跨纺织、医药、地产、能源的综合性集团”。
盲目扩张的代价很快显现。2018年,吴中医药巨亏2.3亿元,多元化业务全线溃败。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内斗也随之激化,最终以”管理层集体离职”收场。正是在这场权力真空期,现在的实控人钱群山以”救火队长”的身份入主——他的老本行是房地产,彼时正面临行业下行、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钱群山接盘的目的很明确: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一位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他刚来的第一年,就通过’虚假贸易’转移了3亿资金。所谓的’贸易合同’,不过是和关联公司签的’左手倒右手’的假单据。”
从2020年开始,这场骗局进入”高潮”。证监会调查显示,2020-2023年,钱群山通过控制的12家空壳公司,与*ST苏吴签订了17亿元的”虚假采购合同”。这些合同的标的”化工原料””医疗器械”从未实际交付,资金却通过复杂的资金流水,最终流入钱群山控制的房地产公司账户。与此同时,公司虚增营收17亿元,净利润连续四年”飘红”。
退市倒计时:散户的”最后一搏”有多危险?
尽管证监会已发出第九次退市警告,但*ST苏吴的退市几乎是”板上钉钉”。根据退市新规,连续四年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必须强制退市。更致命的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千疮百孔:截至2025年6月,*ST苏吴累计未弥补亏损达21亿元,银行账户被司法冻结,多起债务违约诉讼正在审理中。
但散户们似乎选择性忽略了这些风险。”我买的时候就想好了,大不了退市到三板。”股民陈阿姨展示着她的交易记录,”三板市场也有涨有跌,说不定还能翻倍。”她的逻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散户的心态:只要”便宜”,风险可以暂时抛在脑后。
但历史数据早已证明,这种”博傻”行为最终只会血本无归。2023年退市的新亿退,退市前股价曾跌至0.2元;2024年退市的中潜退,退市整理期内连续12个跌停。即便是”退到三板”的公司,多数也因持续亏损、资不抵债,最终沦为”僵尸股”。
“最可怕的是,这些散户根本不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李阳指出,*ST苏吴的财务造假已导致其丧失持续经营能力,即使退市到三板,也无法恢复正常交易。”到时候,股票可能像废纸一样,连卖都卖不出去。”
围城内外:中国股市的”投机困局”
*ST苏吴的荒诞剧情,折射出中国股市的深层矛盾:一边是监管层不断加强退市力度,打击财务造假;另一边是部分散户沉迷于”炒差、炒小、炒概念”的投机游戏,对风险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教育的缺失。”经济学家吴晓波分析,”普通散户缺乏专业知识,容易被’低价”破净’等表面数据误导,而忽视了基本面的恶化。更关键的是,部分劣质公司通过财务造假维持’虚假繁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投机氛围。”
值得庆幸的是,监管层的”零容忍”态度正在改变市场生态。2024年以来,A股已有56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创历史新高。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壳资源”的价值大幅贬值,炒差炒小的投机行为正在退潮。
回到*ST苏吴的案例,截至9月6日,公司的退市风险提示已累计发布九次。但散户们的交易热情仍未消退——9月5日,小单净流入仍达2800万元。这或许是一场”围城”的终极隐喻:当退市已成定局,有人选择逃离,有人却仍在幻想”抄底”;当监管利剑高悬,有人选择敬畏规则,有人却依然心存侥幸。
但股市从不是”赌场”,更不是”提款机”。对于*ST苏吴的散户们来说,或许他们该听听王大爷的一声叹息:”我当年买的校服,现在还在衣柜里压着。可这股票,买了能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