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夏粮产量创历史第二高位,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展现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在2025年这个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7月17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夏粮产量2994.8亿斤,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83.3万人;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更蕴含着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独特发展智慧。
一、粮食安全:稳产保供的”压舱石”效应
夏粮生产”成绩单”最引人注目——在局部地区遭遇较重旱情的不利条件下,仍然实现了亩产375.6公斤、总产2994.8亿斤的好收成。这份来之不易的丰收,源自三个层面的系统发力:科技赋能让”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全国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在旱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节水灌溉技术使受旱区域单产损失控制在3%以内;农机升级让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小麦机收率突破98%,”无人农场”作业面积同比扩大40%;政策托底则稳住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已达85%,每亩补贴标准提高12元。
秋粮生产同样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明显。在黑龙江垦区,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技术的玉米田,预计单产可提升15%;而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正应用新型缓释肥技术,减少追肥次数的同时保证养分供给。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负责人表示:”目前秋粮长势总体正常偏好,如果后期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全年粮食产量有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二、脱贫攻坚:防止返贫的”动态清零”机制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的背后,是一套精准高效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三早”:早发现——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途径,确保潜在风险户不漏一人;早干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采取产业就业帮扶、兜底保障等针对性措施;早化解——建立帮扶成效评估机制,确保风险真消除。
在贵州毕节,当地创新建立的”防贫保”机制,为边缘易致贫户提供教育、医疗等专项保障;甘肃定西则发展马铃薯产业链,带动5.2万脱贫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更可喜的是,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283.3万人,同比增加56万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效应持续显现。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不仅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强了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三、产业振兴: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
农副食品加工业7.5%的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工业平均增速,这背后是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在山东临沂,金锣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形成百万头生猪养殖规模,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四川眉山的泡菜产业园聚集了46家加工企业,将一颗青菜做成百亿产值的大产业。这种”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流路径。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同样令人瞩目。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1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8%。在浙江莫干山,精品民宿集群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而陕西袁家村的特色美食街,更创造了单日营业额破百万的纪录。这些案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四、乡村建设:补齐短板的”精准滴灌”
上半年乡村建设项目库新增入库项目超30万个,落实资金超1000亿元,这些投入正在改变农村的面貌。在建设策略上,呈现出三个新特点:聚焦”小而美”,优先解决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微改造”,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提升功能品质;强化”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好、用得住。河南信阳创新推出的”乡村建设贷”,已支持156个村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江苏昆山则通过”红黑榜”评比,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农民收入”双轮驱动”特征明显——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增收贡献率达七成。在安徽小岗村,土地流转后农民既能获得租金,又能在产业园务工,实现”一地生两金”;而广东的”粤菜师傅”工程,则通过技能培训帮助2.8万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2%,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回望上半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在多重挑战中展现出强大韧性。这份”稳”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发力,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更是亿万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展望下半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正如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所言:”只要我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就一定能够书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