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各大城市却在这个夏天掀起了一股”返璞归真”的阅读热潮。2025年暑期,从国家图书馆到社区书店,从地铁纳凉区到非遗体验课,多元化的阅读场景正在重新定义”读书”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这场全民阅读盛宴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多年来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战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自然结果。本文将从场景创新、技术融合、文化传承、教育延伸和社会价值五个维度,系统解析中国城市暑期”书香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深层意义,探讨沉浸式阅读体验如何重塑国民文化生活方式,并为全球阅读推广提供”中国方案”。
场景革命:阅读空间的多元拓展与创新设计
阅读从来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其与物理空间的关联远超我们想象。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呈现的”书香热”,首先是一场关于阅读场景的革命性创新——传统图书馆的边界被打破,阅读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深度融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书”适圈。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改变了阅读行为的发生场所,更重新定义了阅读在城市文化生态中的位置,让阅读从专门的”文化活动”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升级是这场场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图书馆体系的旗舰,在2025年暑期推出了系列创新举措:少儿馆不再仅是借阅场所,而是通过”作家小课堂”、”仲夏夜之梦”等活动,变身为互动性极强的知识传播平台。湖南长沙岳麓区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超过2000人次,其成功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了当代读者的多元需求——这里不仅是阅读场所,更成为市民”遛娃”、学生备考、文化休闲的多功能空间。这种转变反映了现代图书馆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升级,图书馆正从单纯的藏书机构演变为综合性文化体验中心。
商业书店的体验重构同样值得关注。北京图书大厦的”59天超长续航 玩转书香世界”计划,通过精选书目、折扣优惠和VR沉浸式体验,将商业销售与文化体验巧妙融合。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则通过特色图书展销和创意文化市集,将1800多平方米的空间转化为亲子共读、文化交流的社交场所。这些商业书店的实践表明,当代读者的需求已从单纯购书转向综合文化体验,书店必须成为”第三空间”——既非家庭也非工作场所的社交环境,才能吸引现代都市人群。这种转变既是应对电商冲击的生存策略,更是书店社会功能的历史回归与创新。
城市公共空间的阅读植入展现了最富创意的场景创新。苏州在全市85个地铁站点开设纳凉阅读区,并与附近图书馆、社区建立图书流通机制,这一举措巧妙地将交通枢纽转变为文化节点,使市民的通勤时间成为阅读时间。这种”嵌入式”阅读空间设计,代表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不是要求市民专门前往文化场所,而是让文化服务主动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轨迹。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这种”碎片化阅读空间”的打造,为全民阅读推广提供了可持续的模式参考。
分龄化阅读空间的精细设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浙江图书馆采用分龄教育方式,围绕阅读、科普、传统文化等主题打造12门公益课,部分课程报名率超过200%。九江修水县图书馆的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制作全丰花灯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专门设置的”夏日阅读角”,则针对亲子阅读需求提供了温馨环境。这些实践表明,当代阅读空间设计已进入精细化阶段,从”一刀切”的通用空间转向针对不同年龄、兴趣群体的定制化环境,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从”广覆盖”向”精准化”转型的生动体现。
阅读场景的革命,本质上是人与书、人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义。2025年暑期的中国城市,图书馆不再只是静默的藏书楼,书店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售书点,地铁站不再只是匆匆过客的通道——它们都成为了文化互动、知识共享的社会舞台。这种空间功能的多元融合,不仅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塑了城市的文化肌理,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当阅读空间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当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适圈,全民阅读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可感可及的生活方式。
技术赋能:数字时代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创新
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尖端技术与传统阅读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阅读活动中,技术创新不再是炫目的噱头,而是真正成为深化阅读体验、拓展知识边界的有力工具。在这场”书香模式”中,我们既看到了技术对阅读形式的革新,也见证了技术在连接古今、融合虚实方面的独特价值,更发现了技术如何使阅读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转变为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VR)与阅读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方式。北京图书大厦推出的”VR沉浸式大空间体验”,让读者不再只是通过文字想象书中的场景,而是可以”走入”书中世界,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科学现象或文学场景。这种”VR+阅读”模式特别适合青少年读者,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和理解深度。当孩子们可以通过VR技术”亲历”恐龙时代或”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时,阅读就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知识获取的过程自然变得更加愉悦和高效。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改变了阅读的形式,更重新定义了”阅读”本身的内涵——从”读书”到”体验书”,从理解文字到感受情境。
数字互动技术激活了传统阅读的社交属性。在国家图书馆和各地书店的活动中,我们看到AR(增强现实)图书、互动电子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阅读从孤独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可共享的群体体验。孩子们围绕互动屏幕讨论书中的情节,家长通过AR技术与孩子共读一本立体图书,这些场景展现了技术如何打破传统阅读的孤立性,创造出知识共享的新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应用并未削弱书籍本身的价值,而是以书为媒介,构建了更为丰富的社交互动。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既能满足深度阅读需求又能提供社交体验的技术应用,为传统阅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智能推荐系统推动精准阅读服务。虽然文章中未直接提及,但从各大图书馆和书店精心设计的主题书单、分龄推荐中,我们可以推断背后必有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技术的支持。浙江图书馆的12门分龄公益课,北京图书大厦精选的百种学生经典读物,都体现了基于读者画像的精准服务。这种数据驱动的阅读推广,能够将合适的书籍推荐给合适的读者,大大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阅读过滤器”技术不仅帮助读者节省选择成本,更引导公众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对抗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认知浅薄化。
数字孪生技术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边界。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可能已开始尝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实体图书馆映射到虚拟空间,使读者能够远程浏览书架、参加线上讲座和互动活动。这种技术应用在暑期尤为必要,它让无法亲临图书馆的读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阅读资源和服务。数字孪生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实现阅读公平的重要工具,它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从物理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区块链技术保障阅读活动的可信记录。一些图书馆可能已经开始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读者的阅读轨迹和学习成果,为暑期阅读打卡、学习认证提供不可篡改的记录。这种技术应用虽然”看不见”,却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当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学习成果都能得到真实、完整的记录,社会就能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技术可以形成他们的”阅读DNA”,记录知识结构的成长过程,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技术赋能的最终目的,不是替代传统阅读,而是创造更多元、更包容的阅读生态。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的阅读活动中,我们既看到了纸质书的持久魅力,也见证了新技术如何为传统阅读注入新活力。这种”传统+创新”的混合模式,既保留了深度阅读的思维训练价值,又增添了沉浸式体验的感官维度;既维护了个人阅读的私密性和专注度,又创造了知识共享的社交乐趣。在这种技术应用理念下,阅读不再只是”看书”,而成为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模态体验,成为连接个人学习与社会交往的文化实践。这正是数字时代阅读推广的正确方向——技术不应分散我们对内容的注意力,而应深化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文化传承:阅读活动中的传统激活与现代诠释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的”书香模式”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传统文化元素在阅读活动中的创造性融入——非遗体验、经典诵读、传统工艺等与现代阅读形式交织,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场域。这种融合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文化自信在阅读领域的自然表达,它既丰富了阅读的内涵,又为传统文化找到了现代表达方式,使年轻一代在阅读中建立起文化认同。
非遗体验与阅读的结合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江西九江修水县图书馆的暑期非遗体验课上,孩子们学习制作国家级非遗项目全丰花灯,通过十二道工序亲手完成一盏盏花灯。这种体验式学习将书本上的传统文化描述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现实活动,使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当孩子们在制作花灯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对相关历史、民俗的好奇时,图书馆提供的相关书籍就成为了他们主动求知的资源。这种”体验引发阅读,阅读深化体验”的良性循环,正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机制之一。非遗与阅读的结合还打破了传统文化”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为文化认同奠定了情感基础。
经典文本的现代表达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国家图书馆和三联韬奋书店等场所,经典文献不再以艰深难懂的原貌呈现,而是通过现代注解、插画版、戏剧表演、动画等形式重新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化使《论语》《道德经》等典籍从学术研究的对象变为青少年可理解、可共鸣的精神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经典阅读活动采用了亲子共读的形式,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经典中的智慧,在代际间建立文化理解的桥梁。这种家庭化的经典阅读,不仅传承了文化知识,更传承了重视阅读、尊重传统的家风,形成了文化传承的微观机制。
传统节日的阅读诠释创造了文化记忆的当代形式。国家图书馆”仲夏夜之梦”等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阅读推广相结合,在七夕、端午等时间节点推出主题阅读活动。这种做法既恢复了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保留饮食和仪式外壳),又为阅读活动注入了文化厚度。当孩子们在七夕节阅读与爱情、家庭相关的文学作品,在端午节了解屈原和楚辞时,节日就成为了一扇通向传统的窗口,阅读则成为理解节日意义的钥匙。这种”以阅读激活节日,以节日促进阅读”的模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自然的立足点。
地域文化的阅读推广强化了地方认同感。各地图书馆在暑期活动中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如长沙岳麓区图书馆可能推出湖湘文化主题书展,苏州图书馆可能举办吴方言讲故事活动。这种扎根于地方文化的阅读推广,使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阅读中深化对自己生活地域的了解和认同。地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通过阅读活动系统梳理和呈现地方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全民阅读的内容,也为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路径。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提升了阅读的视觉体验。在各大书店的图书展陈和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有机结合——书法字体与简约版式、古典色彩与当代材质、传统图案与数字媒体共同营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阅读环境。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视觉愉悦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美学的感知能力。当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会自然地被塑造,这是美育与阅读教育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与阅读活动的创造性融合,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教育理念的深化。2025年暑期阅读活动中的种种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再是需要”保护”的脆弱遗产,而是可以活化为当代文化生活有机部分的活性资源;阅读也不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而是文化认同建构的过程。这种转变对于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年轻一代在阅读中自然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文化传承就不再是外在要求,而成为内在需求;文化创新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这正是”书香模式”超越暑期、超越阅读的深远文化意义所在。
教育延伸:暑期阅读作为”第二课堂”的多元价值
当暑期来临,学校的大门暂时关闭,图书馆、书店和各类阅读空间却开启了另一扇学习之窗。2025年夏天的中国城市,”书香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暑期教育”——阅读活动不再仅是消遣娱乐,而是承担起了”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和互动体验,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拓展学习边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这种教育延伸不是对学校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育生态的丰富和补充,它打破了学习与娱乐、知识与实践、个人成长与社会交往的二元对立,创造出更加 holistic(整体性)的教育体验。
项目式学习将阅读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江西九江修水县图书馆的非遗体验课不仅让孩子们阅读相关书籍,更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全丰花灯,历经十二道工序完成作品。这种”阅读+实践”的模式,正是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典型应用,它将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作花灯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理解相关物理原理(如结构平衡)、数学知识(如尺寸计算)、美学原则(如色彩搭配)和文化背景(如民俗意义),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正是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学校常缺的实践资源和专业指导,使项目式学习真正落地。
分龄教育实现阅读服务的精准供给。浙江图书馆采用分龄教育方式,围绕阅读、科普、传统文化等主题打造12门公益课,部分课程报名率超过200%。这种基于发展心理学的教育设计,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兴趣偏好和学习需求,提供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和学习内容。对于幼儿,可能有亲子绘本共读;对于小学生,可能是科普实验与图书结合;对于中学生,可能是社会议题研讨与深度阅读结合。这种精准的教育服务,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每个年龄段的学习潜能,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学习低效。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分龄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不受学校课程标准限制,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
STEAM教育理念在阅读活动中得到创新应用。北京图书大厦的”VR+阅读”体验、各大图书馆开展的科普阅读与科学实验结合的活动,都体现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的融合教育理念。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式学习,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正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和书店的STEAM教育有其独特优势——它们可以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每个实验、每个项目提供延伸阅读材料,使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后能够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这种与阅读自然结合的STEAM教育,比单纯的实验活动更具深度和系统性。
**社会情感学习(SEL)**通过阅读活动悄然展开。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举办的亲子读书活动、国家图书馆的”仲夏夜之梦”等集体阅读体验,为孩子们提供了社会情感学习的天然场域。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吸收书本知识,更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小组阅读讨论)、如何管理情绪(如理解书中人物的情感经历)、如何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如辩论书中的道德困境)等社会情感技能。这些技能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术能力,却往往在正规教育中被忽视。图书馆和书店的阅读活动因其非正式性和互动性,成为社会情感学习的理想载体,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
职业启蒙教育在阅读推广中自然融入。一些图书馆可能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或社区人士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推荐相关书籍,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这种早期的职业曝光,能够拓宽孩子们的职业视野,激发学习动机,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中,这种多元、开放的职业启蒙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下一代形成灵活的职业生涯观念,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职业和新需求。图书馆作为社区知识中心,能够整合本地职业资源,为孩子们提供真实、多样的职业认知体验,这是学校难以独自完成的教育任务。
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引导是”书香模式”的重要教育功能。各大图书馆和书店的亲子阅读活动,不仅服务于儿童,也教育家长如何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通过观摩专业阅读推广人的指导方法,参与亲子共读活动,家长们学习如何选择适龄读物、如何与孩子讨论书籍、如何通过阅读建立亲密关系。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这种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尤为重要。图书馆作为中立的公共机构,能够为不同背景的家庭提供平等的教育支持,减少家庭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程。
暑期阅读作为”第二课堂”的兴起,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教育理解的深化和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的背景下,图书馆、书店等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弥补了创造力培养、情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的不足,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平衡的教育体验。这种”非正式教育”不是学校的竞争对手,而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自然延伸,它与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这种以阅读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将愈发重要,它不仅是暑期的临时安排,更可能发展成为常年存在的平行教育体系,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设施。
社会价值:全民阅读对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多维贡献
阅读推广的价值远不止于个人知识增长或文化消费,它实质上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和公民素质的锻造。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兴起的”书香模式”,表面看是应对炎热天气的文化休闲选择,深层看则是中国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的生动缩影。从公共空间利用、社会关系重构到文化权利保障,全民阅读活动正在多个维度重塑城市的社会生态,创造出超越个体阅读行为本身的集体价值。这种社会价值的生产,使阅读从私人行为转变为公共事务,从文化爱好升级为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思维和发展理念的进步。
公共空间的文化激活提升了城市治理品质。苏州在全市85个地铁站点开设纳凉阅读区,不仅解决了夏季市民纳凉需求,更将这些过渡性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这种做法体现了城市治理中”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的理念——公共空间不应只是功能性的通行区域,还应承载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功能。当市民在地铁站随手取阅图书、参与小型读书会时,这些曾经只是匆匆经过的场所就变成了城市的文化节点,市民的等待时间也转化为阅读时间。这种创新既提高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又优化了市民的时间利用,还增强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实现了空间治理的多重价值。类似地,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书店增设阅读区域等措施,都是通过空间重构来最大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文化趋势。
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强化是阅读活动的隐性产出。在长沙岳麓区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等场所,我们看到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市民共享阅读空间,形成暂时的”阅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验打破了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社会隔离,创造了基于共同兴趣而非经济地位或社会身份的新型连接。亲子共读活动强化了家庭纽带,读书讨论会建立了跨职业的友谊,作家见面会架起了创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这些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强化,对于缓解现代城市的”孤独流行病”、构建社会信任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数字化交往日益普遍的今天,线下阅读活动提供的面对面互动机会尤为珍贵,它们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无形纽带。
文化权利的普惠保障体现了社会公平的推进。暑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社会群体——从国家图书馆的少儿读者到地铁纳凉区的老年读者,从参加非遗体验课的农村孩子到参与VR阅读体验的城市学生。这种广泛的参与度表明,中国的全民阅读战略正在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获取权。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书店的优惠活动、地铁站的便捷阅读点,都在降低文化参与的经济门槛和地理障碍,使阅读从特权变为普惠的公共服务。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存在的背景下,这种普惠性的阅读推广,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现,也为通过文化途径缩小其他方面的社会差距提供了可能。
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获得实质性支撑。从国家图书馆到社区书店,多元化的阅读场所和活动构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网络。儿童可以在少儿馆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可以在暑期活动中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成年人可以在各类讲座和读书会中持续学习,老年人可以在纳凉阅读区保持思维活跃。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机会供给,使”活到老,学到老”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在知识更新加速、职业变动频繁的现代社会,这种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非正式学习节点”,比正规教育机构更能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它们是学习型社会的神经末梢,将学习机会输送到每个市民身边。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优化是阅读推广的间接效应。暑期阅读热潮带动了图书销售、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活动策划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北京图书大厦的图书折扣、三联韬奋书店的文化市集,既促进了文化消费,也为创作者和出版者提供了直接的市场反馈。这种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形成了”阅读带动创作,创作丰富阅读”的正向循环,有助于优化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下阅读活动的独特体验(如VR阅读、非遗手工等)还创造了线上难以复制的文化消费形式,为实体文化空间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了新路。这种文化经济模式既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又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中受益良多。当长沙、苏州、九江等城市的阅读场景通过媒体报道广为传播时,这些城市的文化形象也随之提升。丰富的阅读活动展示了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软实力。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转向文化维度的大背景下,这种以阅读为切入点的文化形象塑造,是一种高辨识度、低成本的城市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形象的塑造不是表面工程,而是以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为基础,因此具有可持续性和真实性,能够真正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和城市归属感。
全民阅读的社会价值,最终体现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通过暑期”书香模式”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社会成员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升,这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本投资。当更多市民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文明程度自然水涨船高。从长远看,这种看似温和的文化变革,可能比经济投入和硬件建设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中国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看到了阅读对于民族复兴和文明进步的深层意义。2025年暑期中国城市的阅读热潮,正是这一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写照,它展现了中国社会蓬勃向上的文化活力和静水深流的文化定力。
当我们在炎炎夏日看到图书馆门前排起的长队,看到地铁站内专注阅读的市民,看到孩子们制作花灯时好奇的眼神,看到的不仅是一时的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的雏形,一种文明进步的可能。这种以阅读为纽带的社会联结和文化传承,或许正是中国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最确定的依靠。从”书香模式”到”书香中国”,道路漫长但方向清晰——让阅读成为全民习惯,让文化成为社会基因,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