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公园暑期服务升级:古建周一开放与全维度游园体验优化

为应对暑期游园高峰,北京市属公园推出多项服务升级措施,包括周一开放古建院落、优化登山线路、配备智能翻译机及增设防暑设施,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一、打破传统闭园惯例,古建院落暑期全周期开放

为应对暑期游园高峰,北京市属公园首次大规模调整闭园政策。2025年7月上旬至8月31日期间,包括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佛香阁、北海永安寺等核心古建在内的11家市属公园园中园取消周一闭园惯例,实现全周期开放。这一创新举措直接回应了游客“周末拥挤、周一闭园”的痛点,使热门景点日均接待能力提升约30%。以颐和园为例,德和园、苏州街等8处景点每日8:00-17:30开放,游客可错峰体验“晨观古建光影,夕赏湖山暮色”的多元时空场景。

二、精细化服务矩阵:从防暑降温到智能交互

面对持续高温,公园服务呈现三大升级亮点:

  1. 生态型降温系统:陶然亭公园创新设计“沁凉亭”遮阳体系,结合25处共享驱蚊水点位形成立体防护网;全系统增设143处应急药箱、28台AED设备,并免费提供降温冰贴及饮用水。
  2. 智慧化导览革命:颐和园率先部署75种语言的AI翻译系统,东宫门等主要入口配备智能对讲机,游船码头等48个场景配置手持翻译终端,解决外籍游客沟通障碍。
  3. 动线优化工程:香山公园新开豫泰门通道,串联香炉峰与碧云寺景点,配合130块数字化指引牌,使登山耗时缩短40%,有效分流高峰客流。

三、文化体验深度拓展:从日间游览到夜间沉浸

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园林夜话”系列活动,每周一开放夜场至21:00,通过光影艺术再现《园冶》中的古典造景哲学。景山公园寿皇殿夜间开放数字展陈,利用AR技术还原清代祭祀仪轨,形成“白+黑”文化体验闭环。此类尝试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推动公园从观光空间向文化传播平台转型。

四、可持续运营的民生价值

此次升级凸显“全龄友好”理念:北海公园漪澜堂增设无障碍坡道,玉渊潭公园配备母婴护理台,儿童活动区采用防滑软胶地面。数据显示,改造后家庭游客占比提升至65%,印证公共服务的人性化转型。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建立“需求响应式”服务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资源配置,让“城市绿心”持续释放民生温度。

这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革新,既破解了“暑期游园难”的固有矛盾,更重塑了城市公园的公共价值——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市民生活品质的赋能者。当智能科技与人文关怀在古建飞檐下交汇,北京正书写着超大城市公园治理的现代样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