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惊现”白菜价”烂尾楼:20万买下2万平米背后隐藏的生意经​

桂林临桂区一烂尾楼盘历经四次拍卖后以20.3万元”白菜价”成交,竞得者虽以低价购得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但需承担回建安置、债务清偿及复工建设等高额后续成本,该特殊交易折射出房地产行业处置烂尾项目的新常态与复杂风险。​

2025年7月19日,桂林市临桂区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引发热议——一宗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烂尾楼盘,最终以惊人的20.3万元成交。这个价格甚至不够在桂林市区买一套像样的二手房,却能买下一整片未完工的住宅区。这场看似”捡漏”的交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潜在风险?

一、四次流拍后的”跳楼价”:从6599万到1万起拍

该烂尾楼盘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二塘老街,共有三栋未封顶的高楼,规划建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项目此前已进行过三次拍卖,起拍价从6599.57万元一路降至4223.7248万元,却始终无人问津。此次第四次拍卖,起拍价直接”跳水”至1万元,瞬间吸引4人报名竞拍,最终经过53轮加价,以20.3万元成交。

“这个价格简直不可思议,比桂林一套老旧两居室还便宜。”一位房地产从业者感叹道。但低价背后,是这个特殊项目承载的复杂责任和潜在成本。

二、”白菜价”背后的高价责任:20万买下的是生意而非房产

表面上看,竞得者似乎捡了大便宜,但实际上这笔交易远非表面那么简单。根据拍卖公告,买受人需要承担多项义务和成本:

  1. 回建安置义务​:需自建2万平方米住宅作为拆迁回建安置房,并无偿提供13户共520平方米的住宅;
  2. 债务承接​:需支付原开发商欠付的设计费、审图费等共计215万元;
  3. 复工成本​:需缴纳500万元履约保证金,并承担复工前的各项费用约13万元;
  4. 工期要求​:竞拍成功后两个月内必须开工,九个月内完成建设交付。

“这相当于花20万买下一个’带刺的玫瑰’,后续投入可能高达数千万。”一位工程专家分析道。粗略估算,完成这个项目至少需要追加投资5000万元以上。

三、427万尾款的”救命稻草”还是”镜花水月”?​

拍卖公告显示,该项目尚有427万元房款尾款未收回。理论上,如果竞得者能顺利收回这笔款项,不仅能覆盖部分成本,甚至可能实现小幅盈利。但现实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1. 尾款回收风险​:这些尾款涉及哪些购房者?是否存在债务纠纷?
  2. 销售前景未知​:项目位于临桂区二塘老街,位置相对偏僻,建成后销售情况存疑;
  3. 建设成本控制​:在当前建材价格和人工成本下,能否控制在预算内?

“这427万尾款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收得回来就是利润,收不回来就是负担。”一位财务专家如此评价。

四、职工安置项目的特殊属性:商业与公益的平衡

该楼盘属于职工安置小区,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开发模式与普通商品房截然不同:

  1. 政策约束性强​:必须完成规定的回建面积和无偿提供住宅;
  2. 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拆迁户安置问题,容易引发社会关注;
  3. 政府监管严​:从土地性质到建设标准都有特殊要求。

“这类项目往往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更像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一位城市规划专家指出。

五、低价拍卖背后的市场信号

这个案例折射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几个重要趋势:

  1. 烂尾楼处置常态化​:随着楼市调整,类似处置案例将增多;
  2. 特殊资产交易兴起​:带条件的资产交易成为新常态;
  3. 专业运营能力关键​:单纯”捡漏”思维已不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房地产投资将更考验综合运营能力,而非简单的买卖差价。”一位投资顾问表示。

六、竞得者的”算盘”:谁能笑到最后?​

最终竞得者愿意接受这些严苛条件,必然有其商业考量:

  1. 可能存在的其他收益​:如土地增值预期、政府补贴等;
  2. 战略布局需要​:可能是开发商获取土地储备的特殊途径;
  3. 风险对冲安排​:或有其他未披露的商业安排。

“这个交易就像一场复杂的棋局,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一位商业分析师如此评价。

结语:房地产新时代的”淘金”法则

桂林这宗20万烂尾楼拍卖案例,生动展现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从单纯的买卖交易,转向更复杂的资产运营。在这个新时代,”捡漏”思维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对项目全周期风险的精准把控和商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类特殊资产交易犹如”带刺的玫瑰”,既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暗藏巨大风险。唯有那些具备专业能力、风险意识和长期思维的市场参与者,才能在这场新的”淘金热”中真正笑到最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