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租赁条例》9月15日起施行,通过明确出租住房安全标准、规范装修要求、保障押金返还、建立租金监测机制及约束各方行为等举措,全面治理租赁市场乱象,保障租客与房东合法权益,推动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化发展。

我国城镇租赁住房人口已达2亿多,是全球最大的租赁市场。然而,虚假房源、”甲醛房”、押金难退等乱象长期困扰着租客和房东。近日,国务院发布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9月15日正式施行,这部共7章50条的法规,能否根治租赁市场顽疾?如何平衡各方权益?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租房安全有保障:哪些房子不能租?
《条例》首先明确了出租住房的基本要求:必须符合建筑、消防、燃气等安全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健康。特别强调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单间租住人数和人均面积需符合地方政府规定。
这一规定直指当前市场乱象:
- ”串串房”(用廉价材料装修的老旧毛坯房)
- ”隔断房”(违规改造非居住空间)
- ”群租房”(超员居住)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李宇嘉指出,这些乱象长期缺乏法律依据监管,《条例》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
二、治理”甲醛房”:从源头规范装修
近期”6万月租住进甲醛房”事件引发热议。针对此类问题,《条例》明确要求:
- 室内装修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不得使用劣质材料
- 禁止将未达标的房屋出租
浙江工业大学虞晓芬表示,新规对”串串房”等乱象的治理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未来房东和中介若违规装修出租,将面临法律处罚。
三、押金纠纷怎么破?明确返还规则
租房押金纠纷是常见痛点。《条例》规定:
- 合同必须明确押金数额、返还时间及扣减情形
- 房东不得无故扣减押金
- 解约时需给租客合理腾退时间,禁止暴力逼迁
这一规定将有效遏制”押金不退””找茬扣款”等乱象,保障租客资金安全。
四、租金调控新机制:建立监测体系
租金波动一直是市场焦点。《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要求:
-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建立租金监测机制
- 定期公布不同区域租金水平
业内认为,这将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高收低租””哄抬租金”等行为,帮助租客和房东合理定价。
五、全链条规范:约束租客与中介机构
《条例》不仅规范房东行为,也对租客、中介、租赁企业提出要求:
- 租客需合理使用房屋,禁止破坏设施、高空抛物等
- 中介需核验房源信息,虚假房源将受罚
- 租赁企业须设立资金监管账户,避免”卷款跑路”
李宇嘉强调,这种”双向约束”机制能促进租赁关系长期稳定。
六、实施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条例》亮点颇多,但落地仍面临挑战:
- 监管执行力度:如何确保各地严格落实?
- 存量房源整改:现有”隔断房”如何过渡?
- 租客维权成本:投诉渠道是否畅通?
专家建议,配套细则需尽快出台,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长期来看,《条例》的实施将推动租赁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最终实现”租购同权”的住房体系目标。
结语
《住房租赁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租赁市场监管进入新阶段。从安全标准到租金调控,从押金管理到行为规范,这部法规为2亿租客和房东提供了”护身符”。随着政策落地,一个更健康、更透明的租赁市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