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浙江宁波”东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实现大黄鱼类野生品质突破,两大新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一、政策引领:稻渔综合种养迈向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通知,从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指导各地持续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导向彰显了国家对这一传统农业模式创新的高度重视,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种养模式更加高效、种养生产更加绿色,更好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4605万亩,同比增长2.6%,在稳粮、促渔、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复合效益,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又丰富了水产品供给,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二、浙江宁波案例:深远海养殖的大黄鱼产业突破
在浙江宁波象山县附近的渔山列岛海域,浙江首个用于深远海养殖大黄鱼的平台”东海1号”正陆续将大黄鱼批量上市,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东海1号”长83米、宽32米,相当于六个篮球场大小,高度相当于7层楼之高,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令人瞩目。
记者乘船两个多小时抵达”东海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这里的海更深、更蓝、更清澈。平台分为三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长32米、宽27米,深度可以达到13米,三个网箱中共生活了20多万尾大黄鱼,体重从六两到一斤半不等。渔民们采用夜捕方式,最大程度保证黄鱼的色泽和鲜度,每周进行一次大范围捕捞,每次捕捞量达5000斤左右。
“东海1号”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大黄鱼野生驯化基地。由于海里的洋流更加汹涌,大黄鱼需要不停地游动,经过两个月的驯化就可以达到类野生的品质。这种创新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大黄鱼的品质,还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为渔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产业融合:新业态激活乡村经济新活力
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作为农业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引擎。这些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水稻和水产品,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种苗培育、饲料生产、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种养获得收入,还可以参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多元化增收。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在粮食主产区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深远海养殖则开辟了海洋经济的新空间。相比传统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具有水质更好、病害更少、空间更大等优势,可以养殖更高价值的海产品。随着”东海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的成功运营,我国海洋渔业正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智能化养殖转变。这不仅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四、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科研人员通过选育适合作为鱼虾栖息地的稻种、研发高效的水质调控技术、优化种养模式等措施,不断提高种养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精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深远海养殖更是集中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东海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抗风浪设计、智能化养殖系统、远程监控技术等,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稳定运行。科研人员还通过选育适应当地海况的优良品种、研发高效环保的饲料、建立病害防控体系等措施,确保了深远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等新产业、新模式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农业农村部的指导意见从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技术培训、保险保障等,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对于深远海养殖,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给予了重点支持。通过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措施,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远海养殖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市场前景:消费升级带动优质水产品需求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水稻和水产品,由于生长环境优越、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稻田鱼、稻田虾等特色水产品,因其绿色、生态、健康的特点,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溢价能力。
深远海养殖的大黄鱼等产品,由于养殖环境更加接近自然,品质接近野生,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东海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的产能释放,更多优质大黄鱼将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的需求。这种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七、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都秉承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稻渔综合种养通过水稻和水产品的共生互利,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同时,鱼虾的活动还能松土、增肥,促进水稻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深远海养殖则通过选择远离近岸的养殖区域,减少了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科学的养殖密度控制和环保饲料的使用,也有效降低了养殖污染。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确保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八、结语:新产业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作为农业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这些模式通过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深远海养殖等新产业、新模式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支持、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融合,让这些新产业、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