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掌门人张亚东的”跑路”风波:一场激进扩张引发的地产困局

文章讲述了绿城中国前董事长张亚东从政坛跨界转战地产行业后,推行激进扩张策略使企业负债近四千亿、净利润率暴跌,其在减持套现准备“跑路”时被机场拦下,留下债务重组等烂摊子,该事件警示房地产行业在调控加码背景下需摒弃激进模式,转向稳健经营。

又一房地产大佬陷入危机!绿城中国前董事长张亚东被拦在香港机场的消息在地产圈引发轩然大波。这位曾在大连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转战地产行业后本想大展宏图,却最终因激进扩张导致企业负债近四千亿,净利润率暴跌至1%。更戏剧性的是,就在他准备飞往加拿大”跑路”时,在机场被有关部门拦下。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张亚东个人的职业困境,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调控加码背景下的深层危机。

一、从政坛到商界:张亚东的跨界转型之路

张亚东的职业生涯始于山东文登的基层科员,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逐步升迁,2005年担任大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升任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负责城市开发事务。2013年1月,他成为大连市副市长,兼任市委常委和统战部部长,在大连城市化加速的浪潮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产经验。

2016年11月,张亚东落选市委常委,卸任统战部长后转入中交集团下属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中交集团作为国企巨头,主营基建和地产。2018年5月,张亚东以中交代表身份进入绿城中国,担任执行董事和行政总裁。这一跨界转型看似顺风顺水,却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激进扩张:销售额飙升背后的债务隐患

张亚东上台后,对绿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调整管理层,引入中交背景人员,2019年3月兼任党委书记,同年7月接任董事会主席,创始人宋卫平完全退出。他推行的”5912″模式(项目5个月开工,9个月开盘,12个月回正现金流)确实加速了资金周转,销售额从2018年的1564亿飙升到2021年的2892亿,2022年达到3016亿。

然而,这种激进扩张策略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2021-2023年,绿城土地投资累计超千亿,公司负债从2018年的两千亿左右飙升至2024年底的3943亿,资产负债率超过80%。净利润率暴跌至1%,每百元销售收入利润不足2元。库存积压数百亿,资金回笼缓慢,只能不断借钱,利息支出严重侵蚀利润。

三、危机爆发:从减持套现到机场被拦

面对日益严峻的财务状况,张亚东采取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2024年11月,他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26.9万股绿城股票,套现2478万港元。资金到账后,他开始处理个人事务,似乎在为”跑路”做准备。

更糟糕的是,张亚东联合第二大股东九龙仓引入投资者稀释中交控股权的行为,直接触碰了监管底线。2024年12月,中交和九龙仓谈判,刘成云代表中交出面,九龙仓被迫让步。这些举动最终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2025年初,当张亚东准备飞往加拿大时,在机场被有关部门拦下。这一戏剧性场面被媒体广泛报道,不仅让张亚东个人陷入舆论漩涡,也让绿城中国的处境雪上加霜。

四、绿城困局:债务重组与业主维权

张亚东的离职和被调查,给绿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公司面临着债务重组、库存去化、业主维权等多重挑战。地产下行期,高负债成为定时炸弹,绿城项目开发周期压缩导致质量风险上升,业主维权事件频发。

尽管绿城通过发行5亿美元优先票据等手段保持融资渠道通畅,但高息债加重了企业负担。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达到23%,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公司虽然通过激进扩张策略将销售额排名提升至前七,但实际经营压力山大。

五、行业警示:调控加码下的地产转型

张亚东的案例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调控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房企必须摒弃激进扩张的老路,转向稳健经营的新模式。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房企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现金流管理。

从大连副市长到绿城掌门人,张亚东的跨界转型本应是政商两界的成功典范。然而,他最终却因激进扩张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个人也面临法律制裁。这一悲剧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

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房企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张亚东的案例提醒我们,在商业世界中,稳健永远比激进更重要,合规永远比冒险更可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