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库区调水调沙后裸露河床经自然草籽萌发与人为守护,披绿成“生态草原”,为水利工程生态管理提供人与自然共生范例。

当最后一波浑浊的调水调沙水流缓缓退去,河南三门峡库区的河床上,一场关于生命的绿色奇迹正悄然上演。曾经因汛期调水调沙而裸露出的广袤河床,在夏日的微风中渐渐披上了嫩绿的“衣裳”——从星星点点的草芽到连绵成片的绿毯,从零星的野花到翩跹的蝴蝶,这片曾经被视为“生态过渡带”的区域,如今成了黄河岸边独特的“生态草原”,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故事。
一、调水调沙:一场“冲淤平衡”的生态大考
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自1960年投运以来,便承担着防洪、防凌、发电、灌溉及调水调沙的重要使命。每年汛期(通常为6月至7月),为应对黄河主汛期来水来沙过程,枢纽会通过科学调控下泄流量与含沙量,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将水库及下游河道的淤积泥沙输送入海,以维持河道的行洪能力与水库的使用寿命——这一过程便是“调水调沙”。
然而,调水调沙在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高强度的水流冲刷会导致库区周边及下游部分河床裸露,形成面积广袤的临时性滩涂。以三门峡库区为例,每年调水调沙期间,水位平均下降5-8米,裸露河床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过去调水调沙结束后,河床上全是光秃秃的泥沙,风一吹黄沙漫天,周边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三门峡库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这片裸露的河床,曾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带”:缺乏植被覆盖的泥沙极易被雨水冲蚀,导致水土流失;单一的泥沙环境也无法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较低。如何让这片“临时荒地”重焕生机?三门峡库区的生态修复实践给出了答案。
二、自然之力:草籽的“生态自愈”奇迹
调水调沙结束后,随着水位逐渐回落,库区管理部门并未急于人工干预,而是选择“静观其变”——他们发现,黄河泥沙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草本植物种子库:这些种子可能是往年随水流沉积的天然草籽,也可能是周边陆生植物通过风力、鸟类等自然途径传播而来。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下,这些“沉睡”的种子开始苏醒。
最先破土的是耐旱、耐盐碱的先锋草种:狗牙根、稗草、芦苇的幼芽从泥沙中探出嫩绿的尖芽,它们根系发达,能快速固定表层松散的泥沙;随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伴生草本植物陆续生长,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到了7月下旬,马唐、虎尾草等禾本科植物进入快速生长期,茂密的草叶交织成网,进一步稳固土壤结构。短短一个月内,原本黄褐色的裸露河床便被一层嫩绿的“生态地毯”覆盖,最茂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超过80%。
“这些草种都是黄河生态系统‘原住民’,它们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三门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的研究员介绍,“调水调沙虽然暂时破坏了地表植被,但也翻动了表层泥沙,让沉睡的草籽获得了更充足的氧气与光照,反而促进了自然萌发。”更令人惊喜的是,随着草本植物的生长,昆虫(如蝗虫、蜜蜂)、鸟类(如白鹭、野鸭)开始陆续出现——草叶是昆虫的食物来源,昆虫又吸引了食虫鸟类,一个微型生态链正在河床上悄然构建。
三、人为助力:从“被动修复”到“主动守护”
自然的力量固然强大,但人为的科学引导让这场绿色蝶变更具可持续性。三门峡库区管理部门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最小干预”的守护措施:在草籽萌发初期,通过无人机巡查监测土壤湿度与植被生长情况,避免因局部缺水导致幼苗死亡;对河岸边的裸露区域,适量补播本地适生的草种(如披碱草、冰草),增强植被覆盖的均匀性;同时,设置生态围栏与警示标识,防止游客与牲畜过度踩踏破坏新生草地。
“我们的目标是让河床生态系统实现‘自我维持’。”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裸露河床的植被生长已进入稳定期,后续我们将重点监测冬季低温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并探索在来年调水调沙前通过适度覆盖保水材料,进一步提升草籽的越冬存活率。”
对于周边居民而言,这片“生态草原”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清新,更有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草地的固沙作用减少了周边农田的沙尘侵袭,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改善了局部小气候,而草丛中栖息的鸟类与昆虫则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以前调水调沙后,河床光秃秃的像块伤疤;现在绿油油的,放羊娃都愿意来这儿放牧了!”住在库区附近的村民老张笑着说。
四、绿色启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三门峡库区裸露河床的“生态草原”现象,为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它证明,即使是因工程需要而暂时改变的生态环境,也能通过自然恢复力与科学引导实现良性循环;它提醒我们,生态保护并非一味地“拒绝改变”,而是要在“利用”与“修复”之间找到平衡点。
“调水调沙是保障黄河安澜的必要手段,但我们也必须关注其带来的生态影响。”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调水调沙方案,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精准调控流量与时长,减少对河床生态的短期冲击;同时,持续加强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研究,让黄河岸边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焕发生机。”
夏日的傍晚,站在三门峡大坝上远眺,调水调沙后的河床像一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翡翠——嫩绿的草浪随风起伏,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这片曾经的“黄沙地”,如今成了黄河生态廊道上最生动的注脚,诉说着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彼此成就的故事。
从“调水调沙”到“生态修复”,从“裸露河床”到“绿色草原”,三门峡库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善用科学方法,即使是工程留下的“生态痕迹”,也能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风景。这或许就是黄河岸边这场绿色蝶变,留给世界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