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河南祥禾农业操控上千假账号,其员工扮假农技专家穿白大褂荐农药化肥,用先讲土方法再推高价产品的套路骗农民,卖三无产品致庄稼死亡,虽平台封号但骗术不断改头换面,提醒百姓勿轻信网上说法,遇问题咨询县农技站。

在河南濮阳的一个普通农村院落里,一群年轻人正对着手机镜头煞有介事地讲解农业知识。他们身着白大褂,戴着眼镜,俨然一副农业专家的模样,向屏幕那头的农民们传授着”科学种植秘籍”。然而,这些所谓的”农业老师”连花生都不认识,他们推荐的农药化肥不仅没能增产增收,反而让许多农民的庄稼颗粒无收。近日,央视曝光的这起”假农技专家”骗局,揭开了短视频平台上农业科普背后的黑暗面纱,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信任危机。
这些假专家的套路可谓精心设计。他们通常以”免费农业技术指导”为诱饵,在短视频中先分享一些看似实用的土方法——用啤酒浇地、白醋杀虫、红糖发酵液施肥。当观众被这些”生活小妙招”吸引并产生信任后,专家们会突然话锋一转,严肃地指出这些方法”不科学””有隐患”,继而隆重推出他们店铺里”经过科学验证”的高价农药化肥。这种先立后破的话术,让许多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不知不觉中掉入了消费陷阱。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所谓的”农业科技公司”,如河南祥禾农业,背后操控着上千个假账号,形成了完整的诈骗产业链。
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假农技专家的”专业背景”纯属虚构。名为”史老师”的网红专家,白天在视频中一本正经地讲解农业知识,晚上却换了个账号教授主持人技巧。他们租用农村破旧房屋作为拍摄场地,门前挂着”祥禾农资总店”的空招牌,实际上店内空无一人。这些连基本农业常识都不具备的诈骗分子,靠着编造人设和剧本,将三无膨大剂等伪劣农资以高价卖给信任他们的农民。据知情人士透露,一盒成本不过几元的伪劣农药,经过他们的包装推销,售价可达几十元,利润高达数十倍。而当农民按照他们的指导使用后,庄稼枯萎、减产甚至绝收的悲剧便接踵而至。
这些诈骗分子的”商业嗅觉”极其敏锐。当农资产品不好销售时,他们迅速转型为”助农大学生”账号,甚至注册新公司继续行骗;当农业领域的骗局难以维系时,他们又摇身一变,伪装成退伍老兵,打着”祖传秘方”的旗号兜售同样伪劣的产品。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诈骗话术和操作模式正在各个行业复制蔓延——从保健品到教育产品,从投资理财到医疗咨询,只要有流量、有需求的地方,就可能滋生出类似的骗局。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让监管部门和平台方防不胜防。
平台监管的滞后性为这些骗局提供了生存空间。虽然各大短视频平台已经开始大规模封禁相关账号,但由于诈骗分子不断变换身份和话术,新的骗局总能以相似的面目卷土重来。一位基层执法人员坦言:”这些骗子很狡猾,证据很难固定,往往我们刚查处一个店铺,他们就换个名字重新开张。”与此同时,农民群体的信息不对称和辨别能力不足,使得他们成为这类精准诈骗的主要目标。许多农民表示,他们之所以相信这些”专家”,正是因为对方穿着白大褂,看起来很专业,而且说的”土方法”刚开始确实有些道理。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骗局,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首先,平台方应当加强内容审核,特别是对涉及农业技术、医疗健康等专业领域的账号,应建立资质认证机制,杜绝明显虚假信息的传播。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帮助受害农民挽回损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县乡农技站应当主动下沉服务,通过线下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权威可靠的农业技术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传统渠道,普及防骗知识;学校和社区也应当加强科学教育,培养民众的批判性思维。
这起假农技专家骗局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专业权威的形象可以轻易被伪造,科学知识可能被用来包装谎言。当我们面对网络上的”专家建议”时,应当保持理性思考——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从来不会要求消费者购买特定高价产品,真正的专家也不会只存在于虚拟的短视频中。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仍然是当地的农技站和有资质的农业技术人员。记住,庄稼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的呵护,而辨别真伪信息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上当受骗的风险;多一分求证,就多一分收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