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最高行政法院推翻初级法院判决,裁定英拉需赔偿22亿元,英拉称赔不起且认为不公,她计划提呈新证据要求重审,泰国总理佩通坦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支持,泰国政治观察员认为此判决不影响英拉长期回国计划,该案反映出泰国复杂的政治生态。

天价赔偿裁决:英拉的”二次伤害”
2025年5月22日,泰国最高行政法院的一纸判决,将流亡海外的前总理英拉再次推向舆论漩涡。法院推翻初级法院的无罪判决,裁定英拉需为大米销售环节的200.56亿泰铢(约合44亿元人民币)损失承担50%责任,即赔偿100.28亿泰铢(约2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是天文数字,更何况是身处异国他乡的英拉。
“这极不公正!”英拉在脸书上愤怒发文。她指出,初级法院已判定她无需承担经济责任,而最高行政法院却要她为无法直接控制的机构损失买单。更令她心寒的是,这笔100亿泰铢的赔偿金,相当于她”一生都无法偿还”的数额。曾经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的”大米补贴计划”,如今却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案件回溯:从惠民政策到政治牺牲品
时间回溯到2011-2014年英拉执政时期。为提高农民收入,她推出了”稻谷补贴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稻谷,旨在通过减少全球供应推高粮价。这一政策确实让许多农民家庭受益,却在国际市场上遭遇”滑铁卢”。越南、印度等大米出口大国为保自身利益,大幅增加出口、压低粮价,导致泰国政府收购的稻谷滞销,最终造成1780亿泰铢的巨额财政损失。
2014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英拉政权。次年,新成立的巴育军政府财政部指控英拉渎职,索赔357亿泰铢。2017年,英拉流亡海外,泰国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她五年监禁。2021年,初级法院曾裁决她无罪无责,但军政府财政部不服,一路上诉至最高行政法院。
政治阴影下的司法裁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信女儿佩通坦已成为泰国总理,他信领导的为泰党也是执政党,但最高行政法院依然做出了对英拉不利的判决。这背后折射出泰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他信家族的势力虽有所恢复,但反他信力量仍通过司法系统施加影响。
泰国政治观察员指出,此次判决表明他信家族尚未重返执政巅峰,反他信势力仍具强大能量。法院选择性地”重创”英拉,既是对他信家族的警告,也是政治博弈的延续。更耐人寻味的是,判决时机恰逢佩通坦访英期间,这种”精准打击”难免让人联想背后的政治动机。
英拉的困境与抗争
面对22亿天价赔偿,英拉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她强调,自己推行的是利民政策,若因政策实施被追责,未来谁还敢为弱势群体发声?其律师团队已表示将提交新证据申请重审,但胜诉希望渺茫。
更严峻的是,此次判决可能影响英拉的回国计划。虽然政治观察员认为不会直接阻碍她长期回国,但短期内英拉显然不愿重蹈哥哥他信的覆辙。目前身处英国的她,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发声,而佩通坦则以转发支持帖、分享合照等”柔性方式”表达立场。
案件背后的深层思考
英拉”大米案”早已超越单纯的法律纠纷,成为泰国政治斗争的缩影。从惠民政策到政治靶子,从国内审判到国际流亡,英拉的遭遇折射出新兴民主国家在法治建设、政治和解道路上的曲折。22亿赔偿金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对政治人物创新尝试的严厉惩罚。
当司法沦为政治工具,当惠民政策成为政治牺牲品,受损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英拉案给泰国乃至全球的启示在于:真正的民主法治,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给予改革者试错空间,而非让政治对手通过司法系统进行”事后清算”。
眼下,英拉仍在等待正义,泰国也在政治漩涡中寻找平衡。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政治风波何时落幕?22亿赔偿是否会成为压垮他信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答案或许仍藏在泰国复杂的政治迷局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英拉案将成为观察泰国政治生态演变的重要窗口,其最终走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