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时光印记:供销社老物件里的烟火人间

文章介绍了供销社的瓷夹、斗与升、双轮双铧犁等老物件,它们见证了时代发展,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提醒人们今日便利生活来之不易,要铭记平凡日子曾创造的伟大奇迹。

在超市货架琳琅满目、移动支付指尖轻点的今天,那些曾在供销社玻璃柜台后静默的老物件,如同被岁月封存的琥珀,凝固着一代人的生活图景。它们不仅是器物,更是时代的注脚——从一根火柴的微光到犁铧翻起的泥土芬芳,每一道划痕都镌刻着中国人从匮乏走向丰裕的足迹。

一、指尖上的智慧:算盘与电光的交响

“一上一,二上二”的珠算口诀曾回荡在每个供销社账房。那架漆面斑驳的木质算盘,算珠碰撞时清脆的声响,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动听的商业韵律。在电子计算器尚未问世的年代,供销社会计们手指翻飞如蝶,用梁上档下的算珠编织出粮食调配、布匹分配的精密网络。我至今记得祖父摩挲算盘边框时眼角的笑纹:”这木头吃透了油,比现在的塑料壳子耐用多了。”与之形成奇妙对照的,是墙角垂挂的拉线开关——铜制旋钮包裹着磨损的胶木,轻轻一拽便点亮昏黄的灯泡。这种明线安装的开关,让电流第一次以可见的方式走入寻常百姓家,拉绳摩擦墙面的沙沙声,仿佛是光明降临前夜的私语。

二、舌尖与烟火:计量里的生存哲学

斗与升的青铜刻度,丈量着饥馑年代的生命刻度。当北方农村用柳条编就的量器盛放高粱,江南水乡则以红漆木斗称量稻米,这些带着包浆的容器藏着精妙的换算密码:三升米约莫能煮出一家五口的稠粥,五斗小麦刚好够交全年公粮。我曾在民俗博物馆见过刻着”公平交易”字样的铁制升子,内壁残留的米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更精巧的是那盏梅头火柴点燃的煤油灯,火苗舔舐着灯芯发出的噼啪声,照亮了母亲纳鞋底时专注的面庞。那时二分钱一盒的”洋火”,要用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划燃,生怕惊扰了冬夜里围炉夜话的温暖。

三、耕织图景中的力量博弈

双轮双铧犁沉默地蹲在仓库角落,铁铸的犁铧上还沾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泥土。这种需要两头壮牛牵引的农具,见证了农业机械化最初的蹒跚步履。我的父亲曾回忆,生产队那头瘸腿的老黄牛拉犁时,总要配上四个汉子在前头喊号子:”嗨哟——加把劲啰!”与之配套的解放式水车,木制链条嘎吱作响,二十多个汉子踩着踏板循环往复,才能将深井里的水提到龟裂的田垄。而在更私密的领域,铜制汤婆子用黄白相间的光泽温暖着冬夜,内胆灌满滚水后旋紧铜盖,裹进粗布套子里塞进被窝,比后来的热水袋多了几分古朴的安全感。

四、生命初绽的温柔守护

那只鸽子造型的玻璃奶瓶,瓶身还留着当年消毒时留下的浅褐色水垢。在奶粉尚未普及的年代,母亲们将鲜奶倒入瓶中隔水加热,橡胶奶嘴被婴儿吮吸得发亮。我见过外婆珍藏的蓝边瓷碗碎片,上面依稀可见”哺育新生”的字样——那是供销社专为哺乳期妇女准备的特供瓷器。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挂在墙上的搪瓷药箱,红”十”字标志下整齐排列着玻璃瓶装的西林、磺胺,它们曾拯救过无数新生儿脆弱的生命。

站在超市自动门开合的光影里,这些老物件渐渐隐入历史的褶皱。但当我们触摸到算盘珠凹凸的纹理,听见火柴划亮时的轻微爆裂声,那些关于饥饿与饱足、艰辛与希望的记忆便苏醒过来。它们提醒着我们:今天的便利生活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一代代人用双手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或许这就是收藏老物件的意义——不是沉湎于怀旧的情绪,而是从那些粗糙的质感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铭记:所有平凡的日子,都曾是某个时代的伟大奇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