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狂欢下的法律边界:从”小米辣拘留案”看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

警方通报”女子偷辣椒被拘”系自导自演谣言,揭露当事人为博流量编造虚假情节,案件折射出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与治理困境,警示公众网络非法外之地。

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一家奶茶店里,薛某和杨某正为刚刚拍摄的短视频窃喜。画面中,两人坐在派出所门口的车上,表情夸张地声称”因偷两根小米辣被拘留”。这条时长仅15秒的视频,像一滴墨汁落入清池,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扩散,引发网友对”执法过度”的热议。然而短短24小时后,这场精心设计的”行为艺术”便在警方调查下现出原形——这不过是为博取流量而编造的又一个网络谣言。

谣言的配方:荒诞叙事与情绪调动的化学反应

“两根辣椒=刑事拘留”的叙事构建,堪称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模版”。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的分析显示,这类谣言通常具备三大要素:一是具象化的微小客体(如两根辣椒),制造认知反差;二是关联公权力机关,引发制度性质疑;三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可信度。薛某事后承认,他们特意选择派出所作为背景,就是看中其”权威背书”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谣言的传播动力学。该视频在发布后2小时内获得5万次转发,关键推手是某些自媒体账号的”标题再造”——将原视频重新剪辑,配以”震惊!女子因两根辣椒面临牢狱之灾”等耸动标题。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指出:”算法偏爱冲突性内容,而平台的热榜机制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偏好,形成谣言扩散的‘涡轮增压’效应。”

执法者的破壁行动:从舆情应对到源头治理

平城区网安大队的处置流程展现了现代网络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接到舆情后,警方启动”三同步”机制:一方面技术溯源锁定发布者,2小时内找到薛某和杨某;另一方面通过官方账号发布警情通报,播放执法记录仪画面还原真相;同时联合平台对18个恶意传播账号实施禁言。这种”精准打击+信息透明”的组合拳,使谣言存活周期压缩至26小时,较2022年同类事件平均持续时间缩短68%。

但更深层的治理创新在于预防机制。大同市公安局开发的”谣言特征库”已收录327种常见谣言模板,能对新增内容进行相似度匹配。本案中,系统在视频发布43分钟后即发出预警,为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这种”技术+制度”的治理模式,正在多地公安机关推广应用。

流量经济的阴暗面:当创意越过法律边界

薛某的抖音账号”@辣妹日常”拥有12万粉丝,此前主要通过美食测评获取流量。在审讯室里,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创作者群的聊天记录:有人分享”如何用社会新闻涨粉”的经验,获得众多点赞。”大家都说必须够刺激才能火”,这种群体心理暗示,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内容创作的价值观。

中国政法大学的调研显示,短视频平台78%的谣言制造者具有”表演型人格倾向”,他们往往将法律风险视为”流量成本”。更令人忧心的是由此催生的灰色产业链——某些”MCN机构”专门培训主播制造争议性内容,甚至提供”谣言剧本库”。本案中的300元罚款与可能的流量收益相比,惩戒效果值得商榷。

平台责任的缺失:算法助推下的信息失真

抖音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平台处置虚假内容超过1.2亿条,但本案暴露出的深层矛盾是: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与算法推荐机制存在内在冲突。尽管该视频带有”#社会新闻”等敏感标签,但审核系统更关注裸露、暴力等显性违规,对这类”软性造假”反应滞后。而一旦通过初审,推荐算法便会因其高互动量持续推送,形成传播裂变。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表明,将”派出所””拘留”等关键词组合的内容,获得推荐的几率比普通视频高47%。这种机制客观上构成了谣言传播的”帮凶”。虽然各平台都建立了辟谣机制,但往往在谣言完成主要传播后才启动,正如本案中,辟谣信息的阅读量仅为原视频的9%。

治理现代化的多元路径

针对网络谣言的新特征,专家建议构建三维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开发”深度伪造检测”工具,识别摆拍场景;在法律层面,探索”按违法所得倍数罚款”的惩戒模式;在教育层面,将媒介素养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杭州市已试点”网络信用分”制度,对多次传播谣言者限制部分网络权限,取得良好效果。

更为根本的是重构流量经济的价值导向。新华社”全民拍”等平台尝试用”正能量指数”替代单纯播放量,对真实、优质内容加权推荐。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设计,或许能从源头上减少”辣椒闹剧”的重演。

当薛某缴纳300元罚款走出派出所时,她删除的不只是一条视频,更是某种扭曲的创作观。此案留给社会的思考远超事件本身——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既保障表达自由又维护信息秩序?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最简单的道理里:网络无边,法律有界。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创作者守住底线、平台扛起责任、执法者精准亮剑,形成协同共治的生态闭环。只有这样,”两根辣椒”式的闹剧才不会继续充当流量经济的注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