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国标GB17761-2024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重点提升防火阻燃性能(塑料件≤5.5%)、防范非法改装、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重量至63kg,并新增北斗定位功能,同时取消脚踏骑行强制要求,企业需在过渡期内完成产品升级。

2025年夏天,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雅迪、九号等头部品牌突然在各大电商平台下架多款热销电动自行车车型,线下渠道则进入”清库存”状态,这一现象背后是即将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所带来的行业震荡。新国标不仅对车身材料、重量限制、安全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首次对经营性电动自行车提出北斗定位的强制规定,标志着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本文将深入分析新国标的核心变化与实施节点,探究其对行业格局、企业战略与消费者行为的全方位影响,并展望电动自行车行业在安全升级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下的未来图景。
新国标的核心变革与实施路径
即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绝非对2018版标准的简单修订,而是基于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教训与行业发展现状的一次系统性重构。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联合修订,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技术规范从根本上降低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风险与交通事故率。与2018版相比,新国标在材料阻燃性、整车重量、安全配置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规定,为行业设立了更高的安全门槛与技术标准。
材料与阻燃性要求的全面提升是新国标最显著的变化之一。GB17761-2024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车身使用的塑料件不得超过总重的5.5%,同时对整车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修订直接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的现实问题。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披露,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7048起,虽同比下降44.7%,但安全隐患依然严峻。塑料件作为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可燃材料,其比例限制与阻燃性能提升将有效延缓火灾发生时的火势蔓延,为人员逃生和火灾扑救争取宝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材料的要求并非”一刀切”,而是为不同材料设置了差异化的阻燃标准,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平衡。
重量限制的调整展现了新国标在安全与实用之间的审慎权衡。新版标准将铅酸电池版本的整车重量限制从55kg提升至63kg,这一变化看似与轻量化趋势背道而驰,实则反映了对市场实际需求的回应。铅酸电池因其成本优势仍在低端电动自行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2018版55kg的重量限制在实践中常使车企陷入”减重保安全”的两难境地。新国标的重量放宽使企业能在保证车架强度和电池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续航更优的产品。与此同时,对锂电车型的重量限制仍保持严格,体现了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引导。
安全配置的升级是新国标的另一重要维度。GB17761-2024首次要求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安装北斗定位系统,这一规定将极大提升经营性电动自行车的可追溯性与管理效率。同时,新国标优化了电动机额定功率和最高转速的测试方法,维持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的限制,但通过测试方法革新使实际车速管理更加精准有效。值得关注的是,新国标不再强制要求电动自行车安装脚踏骑行装置,这一变化既回应了消费者对骑行体验的诉求,也消除了长期以来”形同虚设”的脚踏装置带来的设计负担。
新国标的实施节点设计体现了政策落地的渐进性与合理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2025年9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要求;而销售端则设置了3个月的缓冲期,到2025年12月1日后市场将全面禁售不符合新国标的产品。这种”生产先行、销售渐进”的安排,既给了生产企业足够的产品切换时间,又避免了渠道库存的突然积压。目前,雅迪、九号等品牌线上线下渠道的”清库存”行为正是对这一政策安排的积极响应。上海某九号经销商透露:”全国工厂都要停止生产以前的款了,卖完存货就没有了,全部要开始生产新国标的”。而一位雅迪店主则明确表示,9月旧国标停产后,门店有3个月过渡期清理库存,12月后将彻底停售旧国标车型。
从更宏观视角看,GB17761-2024的出台是国务院部署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动自2024年启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涵盖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等全链条环节。国家消防救援局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中坦言,尽管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已显著下降(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4.7%),但深层挑战依然存在:停放充电设施建设缺口较大、老旧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淘汰周期长、违规停放屡禁不止、非法改装大量存在等。新国标作为源头治理工具,将与末端执法、设施配套共同构成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
行业震荡与品牌战略调整
新国标实施前夕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正经历着剧烈震荡,头部企业的产品下架与渠道调整仅是这场变革的表面现象。雅迪在多个电商平台全面下架电动自行车产品,仅保留电动摩托车;九号则下架了F2z、Fz110、MzMAX等多款热门车型,代之以符合新国标的新品。这种大规模的产品线调整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为应对技术标准升级而进行的深度战略重构。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到渠道策略,各大品牌正面临一场全方位的转型考验,行业格局或将因此重新洗牌。
产品矩阵的重构成为各品牌应对新国标的当务之急。雅迪、九号等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供应链掌控能力,能够快速调整产品设计以满足新标准要求。九号在下架多款旧车型的同时,迅速上架了数款新国标电动车,展现了较高的产品迭代效率。相比之下,部分中小品牌可能因技术能力不足或资金有限,难以及时完成产品升级,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种分化效应将进一步强化行业集中度,延续2020-2022年期间雅迪、绿源等龙头企业销量增长,而小牛等品牌销量下滑的市场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雅迪控股、爱玛科技、新日股份等以电动自行车为主业的企业冲击较大,而对九号公司、久祺股份等电动自行车非主营业务的企业影响相对有限。
渠道策略的调整同样反映了企业的战略考量。雅迪、九号选择在线上平台下架旧款产品,而线下门店则维持销售但进入”清库存”状态,这种差异化处理既是对政策过渡期的务实应对,也体现了对线上线下渠道功能的有意识区分。线上渠道具有价格透明、可比性强等特点,在新旧标准转换期容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合规性的质疑;而线下渠道则能通过销售人员面对面解释,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顾虑。九派财经记者调查显示,目前各品牌线下门店旧款电动自行车仍有库存,但已处于逐步停产状态。上海某九号经销商透露:”卖完存货就没有了,全部要开始生产新国标的”。这种渠道策略既保证了政策过渡期的销售连续性,也为新产品上市预留了空间。
技术路线的选择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国标对不同动力系统的差异化要求(如铅酸电池重量限制放宽而锂电池保持严格),将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其技术路线。铅酸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和重量限制的松动,可能在低端市场保持竞争力;而锂电池则需通过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来巩固其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与此同时,新国标对经营性电动自行车北斗定位的强制要求,将推动车联网技术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应用普及,为九号等具有科技基因的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机会。可以预见,新国标实施后,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将从单纯的性能竞赛转向安全、智能与性能的多元平衡。
区域市场的差异也是企业战略调整必须考量的维度。中国电动自行车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有布局,但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久祺股份等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因海外业务占比较高,受国内新国标影响相对较小。而在国内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政策(如上牌颜色)存在差异,如九号京东旗舰店客服所述:”国标车一般是绿牌,因各地政策不一样,也可能会是小蓝牌或者白牌”。这种区域差异性要求企业在产品推广和渠道培训中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避免因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的消费者投诉或合规风险。
表:主要电动自行车品牌应对新国标的战略差异比较
品牌 | 线上调整 | 线下策略 | 产品迭代 | 技术优势 |
---|---|---|---|---|
雅迪 | 全线下架电动自行车 | 清库存,逐步停产旧款 | 电动摩托车为主,电动自行车待更新 | 铅酸电池技术积累,渠道覆盖广 |
九号 | 下架F2z等多款热门车型 | 清库存同时上新国标车型 | 快速推出新国标产品 | 智能科技基因,北斗定位技术 |
绿源 | – | 客服称在售车型均符合新国标 | 提前布局符合新标产品 | 电机核心技术,差异化竞争 |
小牛 | – | 部分门店仍有旧款 | 销量下滑压力大 | 锂电轻量化设计,品牌调性 |
消费者沟通的挑战不容忽视。面对新旧标准转换期,如何向消费者清晰传达产品变化与合规信息成为各品牌的重要课题。雅迪、九号官方客服对产品下架的统一回应——”由于近期部分电动自行车型号需求旺盛,线上库存暂时无法满足订单时效要求”,虽未直接提及新国标,但避免了可能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表述。线下渠道则采取了更为直接的解释方式,如上海九号经销商明确表示下架是因为”新国标即将实施”。这种差异化的沟通策略反映了企业对不同渠道消费者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随着新国标实施日期临近,如何帮助消费者理解新标准对使用体验的实际影响(如重量增加可能带来的操控变化),将成为品牌赢得市场的关键。
从行业整体看,新国标带来的震荡正在重塑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一方面,安全标准的提升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合规成本,加速行业洗牌;另一方面,对智能化的要求也为科技型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九号等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称号的创新主体,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与此同时,新日股份等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则可通过聚焦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生存。这场由新国标引发的行业变革,最终将推动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消费者权益与市场行为变化
新国标实施前夕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正处于特殊的政策过渡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与使用行为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面对雅迪、九号等品牌大规模下架旧款车型、线下渠道加紧”清库存”的市场现象,消费者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反应模式。一部分消费者急于抓住政策窗口期购买即将停产的旧款车型,另一部分则持币待购,等待符合新国标的产品全面上市。这种消费行为的分化背后,反映了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性能、价格、合规性等因素的差异化权衡,也预示着新国标实施后电动自行车用户画像的潜在变化。
价格预期的波动是影响当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随着旧款车型进入清库存阶段,部分经销商可能推出折扣促销以加速出货,这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构成吸引力。然而,价格优惠与后续使用风险之间存在权衡——购买旧国标车型虽然短期节省了购车成本,但可能面临更快的淘汰周期和更高的维护成本。根据新国标实施安排,2025年12月1日后将全面禁售非标车,但已购车辆的使用期限则由各地自行规定。这种政策不确定性使部分消费者对购买旧款车型持谨慎态度。与此同时,符合新国标的新车型由于材料成本(如阻燃材料)和技术配置(如北斗定位)的增加,很可能面临价格上涨压力,这又将考验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性价比的重新评估。
安全意识的提升正在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考量因素。随着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频繁报道和安全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能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国家消防救援局披露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数据(2025年上半年7048起)及相关事故案例的广泛传播,强化了公众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认知。在新国标背景下,阻燃性能、电池安全、充电保护等指标将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重要参考。这种转变对市场具有深远影响——过去以外观设计、续航里程、最高速度为卖点的产品策略,可能需要向安全、智能、品质等价值主张调整。消费者安全意识的觉醒,既是新国标推出的社会基础,也将成为新国标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
合规风险的评估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新变量。新国标实施后,各地对非标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政策可能进一步收紧,包括上牌限制、道路执法、报废期限等。目前各地对电动自行车的牌照颜色管理已存在差异,如九号官方旗舰店客服所述:”国标车一般是绿牌,因各地政策不一样,也可能会是小蓝牌或者白牌”。这种区域差异性增加了消费者对合规风险的评估难度。购买旧国标车型的消费者可能面临车辆使用寿命缩短的风险,尤其是在管理政策较为严格的一线城市。而对经营性用户(如外卖骑手、共享租赁企业)而言,新国标要求的北斗定位系统将成为硬性合规指标,这可能促使他们优先选择符合最新标准的产品。
使用习惯的调整同样是新国标带来的消费者行为变化。GB17761-2024虽然不再强制要求脚踏骑行装置,但对整车重量、材料、安全性能的调整仍将影响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例如,铅酸电池车型重量限制放宽至63kg,可能使部分女性用户感到操控不便;阻燃材料的增加可能略微影响座椅舒适度;北斗定位的强制要求则可能引发部分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这些细微的产品变化将逐渐重塑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期望值,进而影响品牌口碑和市场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实施后,消费者对电动自行车的认知可能从”代步工具”向”安全产品”转变,这种心智模式的变化将对行业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在当前过渡期尤为突出。由于新国标的技术要求较为专业(如非金属材料阻燃性、电动机测试方法等),普通消费者难以准确判断产品的真实合规性。部分商家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以”新国标”为营销噱头推广实际未达标准的产品。已有消费者反映,不同平台对同一品牌产品的合规性描述存在矛盾,如”爱玛抖音旗舰店电动车符合2024年新国标,但天猫旗舰店电动自行车仅符合2018年国标”。这种混乱的信息环境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也凸显了行业急需建立统一、透明的产品合规性认证和披露机制。在这方面,头部企业通过官方客服提供标准咨询、线下门店加强销售人员培训等举措,正在努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摩擦。
从长远看,新国标的实施将推动电动自行车消费者群体的结构性分化。价格敏感型用户可能向低端铅酸车型集中,更看重重量限制放宽带来的实用性和价格优势;科技接受度高的年轻用户则可能偏好配备智能系统的锂电车型,尽管价格较高但体验更佳;而经营性用户将不得不选择带有北斗定位系统的专用车型,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细分。这种消费者结构的分化将促使企业采取更加精准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推动电动自行车市场从大众化向细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消费者福利的整体提升。
安全挑战与全链条治理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出台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的系统性回应。2025年上半年全国7048起电动自行车火灾的惊人数字,虽较去年同期下降44.7%,仍凸显出这一民生工具背后潜藏的巨大安全隐患。新国标GB17761-2024通过提高材料阻燃标准、强化电池安全要求、增加经营性车辆定位功能等技术规定,试图从产品源头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生产环节的标准升级远远不够,需要建立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回收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水平的本质提升。
火灾隐患的源头治理是新国标最为突出的着力点。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促使标准制定者将材料阻燃性能作为关键控制指标。新国标明确规定整车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要求提高,车身塑料件不得超过总重的5.5%。这些规定直接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中火势迅速蔓延的核心原因——过量易燃材料的使用。上海”7·15″崇明区风清雅苑小区非机动车停车区火灾和”7·9″杨浦区楼道电动自行车起火致4人烧伤等事故,充分证明了提升材料阻燃性能的必要性。从技术角度看,新国标对材料要求的提升将促使企业采用更多阻燃塑料、金属替代材料及防火隔离设计,从根本上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和蔓延速度。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5年电动自行车火灾虽总量仍高,但已呈现逐月下降趋势(从1月233起降至6月45起),表明前期治理措施初见成效。
非法改装顽疾的遏制是新国标的另一重要目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行为(如解除速度限制、加大电池容量、更换大功率电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GB17761-2024通过优化电动机额定功率和最高转速的测试方法,使非法改装更易被识别和查处。同时,标准增加了对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的要求,旨在从生产端杜绝”出厂合规、售后改装”的行业潜规则。这些规定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行动形成合力,共同压缩非法改装的存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铅酸电池车型重量限制的适度放宽(从55kg提升至63kg),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因续航焦虑而改装电池的动机,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
停放充电管理短板的弥补需要超越产品标准本身的综合施策。新国标虽然主要规范生产环节,但其对经营性电动自行车强制安装北斗定位系统的要求(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车辆),为后续使用环节的精准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定位功能可使管理方实时掌握车辆位置,防止违规停放和入室充电行为。然而,当前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的建设缺口仍是严峻挑战。国家消防救援局在新闻发布会中明确指出:”停放充电设施建设缺口较大、违规停放行为屡禁不止”。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跨部门协作,推动住宅区、商业区、公共场所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形成”以建代禁”的良性循环。四川巴中恩阳区通过纪委监委介入,推动多部门组建专班解决万兴家苑烂尾问题的做法,为跨部门协同治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提供了有益借鉴。
废旧车辆淘汰更新的渐进推进是确保政策平稳落地的关键。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巨大,老旧车辆占比高,这些车辆往往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然而,正如国家消防救援局指出的,”老旧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淘汰需要较长周期”。新国标实施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报废措施,而是通过设置生产、销售过渡期(2025年9月1日停止生产旧标车,12月1日停止销售),允许存量车辆逐步淘汰。这种渐进式更新策略考虑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和市场承受能力,避免了激进政策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未来,配合以旧换新补贴、报废奖励等激励措施,有望进一步加快老旧车辆的退出速度。
全链条责任体系的构建是长效治理的核心。国务院部署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将持续到2025年底,这一行动强调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在生产环节,新国标强化了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销售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非法改装和违规销售的打击力度;在使用环节,物业、社区等主体加强停放充电管理;在回收环节,建立规范的电池回收体系防止环境污染。柳州铁路运输法院在处理21户业主诉住建局案件时,没有简单就案办案,而是”穿透”表面诉求,抓住业主希望解决烂尾问题的实质,组织多方协调推动复工。这种”实质重于形式”的治理思路,正是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所需要的。
表: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安全升级要点与预期效果
安全维度 | 新国标规定 | 预期效果 | 实施挑战 |
---|---|---|---|
火灾预防 | 塑料件≤5.5%,非金属材料阻燃性提升 | 降低起火风险,延缓火势蔓延 | 材料成本增加,产品设计调整 |
改装治理 | 优化电机测试方法,强化产品一致性要求 | 减少速度、电池等非法改装 | 售后市场监管难度大 |
使用管理 | 经营性车辆强制安装北斗定位 | 便于追踪管理,防止违规停放 | 隐私保护争议,成本增加 |
电池安全 | 铅酸电池车重放宽至63kg | 降低因续航不足导致的改装动机 | 与轻量化趋势部分矛盾 |
质量保证 | 增加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 提升生产一致性,减少质量缺陷 | 中小企业合规成本高 |
社会共治机制的创新探索将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注入新动力。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涉及多元利益主体,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用户等各方共同参与解决。在社区层面,推广建设智能充电柜、电梯阻车系统等技术防范措施;在行业层面,鼓励企业建立产品安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在消费者层面,加强安全使用宣传教育。国家消防救援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火灾同比下降44.7%,表明全社会的共治努力已初见成效。未来,进一步激发物业公司、业委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治理”的社会氛围,将是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安全升级是全链条治理的起点而非终点。从产品标准的提升到使用环境的改善,从监管执法的强化到安全意识的普及,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挑战。正如杨浦区”7·9″火灾所警示的,一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可能造成四人烧伤的严重后果,唯有通过系统治理、源头防范,才能有效遏制这类”小火亡人”事故的发生,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的民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