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县通过深挖红色资源、打造食品全产业链和发展农文旅融合,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特色振兴之路,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沂蒙山腹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上。这座朴素的二层小楼,曾是1938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如今静静地诉说着烽火连天的岁月。而就在旧址不远处,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园区机器轰鸣,生态农场里游客如织,一幅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沂水的振兴之路,始于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当地创新打造的”沉浸式红色研学”模式,让历史从教科书走进现实。在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参观者可以穿上仿制军装,体验”挑粮送军”的支前生活;在”抗战大食堂”,品尝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煎饼和小米粥,聆听八旬老人讲述亲历的抗战故事。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教育方式,使沂水红色旅游的复游率达到4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可贵的是,红色精神已融入当地发展的血脉。沂水独创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制度,要求每个村党支部至少培养3名产业带头人。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带领村民发展有机小米种植,使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革命年代群众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现在我们要带着群众致富奔小康。”张建军的话道出了老区人民的心声。
二、一粒粮食的产业革命
作为传统产粮大县,沂水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农业生产,而是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食品工业链条。在沂水食品产业园区,一粒小麦经过20道工序,可以变成高端婴幼儿辅食;当地特产的山楂经过深加工,成为出口欧盟的有机果胶。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模式,使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300%。
2024年,沂水食品产业创下239.15亿元产值的背后,是科技创新驱动的质量变革。当地政府与江南大学共建的食品研究院,已取得17项国家专利。其中”果蔬脆片低温油浴脱水技术”,解决了传统油炸食品高油脂的难题,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达8亿元。与此同时,全县建成28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源头可控、过程可溯、质量可保”的闭环管理。
三、绿水青山的”美丽经济”
登上沂蒙山主峰望海楼,云海翻腾,林涛阵阵。这片革命战争年代的天然屏障,如今成为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沂水创新实施的”生态银行”制度,对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进行确权评估,村民可通过生态入股获得分红。在院东头镇,保存完好的抗战时期秘密医院旧址,与周边的千年银杏群、地下溶洞组成”红绿古”三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农文旅融合催生了新业态。四门洞村的”星空民宿”利用高山清澈的夜空发展天文旅游,每晚房价超千元仍一房难求;诸葛秀娟的”红色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将老乡们的山楂、核桃卖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2024年,沂水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2万人,相当于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吃上”生态饭”。
四、老区振兴的”沂水答卷”
走在今天的沂水乡村,硬化路通到每个自然村,5G网络覆盖率达98%,标准化卫生室实现村村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硬支撑。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乡村振兴大讲堂”每月邀请专家授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美在农家”活动让90%的农户完成了庭院改造;”孝善基金”则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
2024年,沂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45元,同比增长9.3%,增幅连续三年位居临沂市前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路径的正确性。正如沂水县委书记陈士贤所说:”革命老区的振兴,不是简单地复制城市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守得住根、留得住人、看得见未来的特色之路。”
夕阳西下,暮色中的沂蒙山层峦叠嶂。山脚下的沂水县城区华灯初上,霓虹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轮廓。这片曾经”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土地,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传奇。从抗战时期的”沂蒙精神”到今天的”沂水路径”,变的是发展方式,不变的是老区人民那股永不服输、敢闯新路的精气神。这或许就是沂蒙山永葆生机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