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四五”期间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成效显著,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成为亚洲最大“生命银行”,既抢救濒危物种又赋能农业创新,还助力生态修复与国际合作,未来将持续完善保护体系造福人类。

一、从濒危植物到粮食安全:种质资源的战略价值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培育着大花石蝴蝶的幼苗。这种濒临灭绝的小草本植物,曾因栖息地破坏而面临灭绝风险。如今,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库”)的抢救性繁育下,数百株幼苗已成功移栽野外,为这一珍稀物种延续了生存希望。
这仅是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成效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种质资源保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守护了生物多样性,更为粮食安全、生态修复和生物技术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二、种质库:亚洲最大的”生命银行”
位于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生命银行”。截至2024年底,这里已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万种、33万份,涵盖植物种子、动物精子、微生物菌株等。
核心数据:
- 新增采集保藏4186种、66572份种质资源
- 保存作物野生近缘种375种、4100份(占全国43%)
- 支撑新物种研究和水稻、羊肚菌等培育取得新进展
“这些种质资源就像’基因保险库’,为未来生物技术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种质库负责人李德铢研究员说。
三、抢救濒危物种:从实验室到野外
大花石蝴蝶的抢救性保护是种质库工作的典型代表。科研人员通过种子萌发、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数百株幼苗,并在今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这一成果不仅挽救了一个濒危物种,更为其他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范例。
濒危物种保护案例:
- 华盖木:我国特有珍稀树种,种质库保存其种子并成功繁育
- 云南梧桐:通过种子库技术实现种群恢复
- 喜马拉雅红豆杉:建立离体保存体系,保护珍贵遗传资源
四、赋能农业创新:提升作物抗逆性
种质库不仅守护生物多样性,更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依托保存的43%的作物野生近缘种,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开展攻关研究:
农业应用成果:
- 玉米: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升抗旱性,单产提高15%
- 大豆:培育出抗根腐病新品种,减少农药使用30%
- 马铃薯:开发抗病毒新种质,保障粮食安全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王海洋表示:”野生种质资源是作物改良的基因宝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五、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
种质库的保存资源还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关键支持。在云南洱海流域,科研人员利用保存的本土植物种子开展植被恢复;在长江上游,利用珍稀树种种质资源重建退化森林。
生态修复案例:
- 高原湿地:利用保存的湿地植物种子恢复生态系统
- 矿山复绿:筛选耐重金属植物种质进行生态修复
- 城市绿化:引入乡土植物种质提升生物多样性
六、国际合作: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网络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10多个国家建立种质资源交换机制。种质库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共享数据和技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国际合作成果:
- 与泰国合作开展热带植物种质保存
- 向非洲国家提供抗旱作物种质资源
- 参与”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
七、未来展望:构建更完善的保护体系
面向未来,我国将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 扩大收集保存:计划新增保存1万种以上珍稀濒危物种
-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超低温保存、基因编辑等新技术
-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 推动共享利用:建立更开放的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世界一流的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八、结语:守护生命密码,造福人类未来
从濒危植物抢救到农业科技创新,从生态修复到国际合作,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这些珍贵的”生命密码”不仅守护着地球生物多样性,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正如李德铢研究员所说:”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