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一体推进学查改,南宁聚焦民生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阿拉善盟创新互联网医院破解”看病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一、学查改一体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基层实践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广西南宁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在学习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一体推进”学查改”,将作风建设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基层实践路径。
核心特点:
- 学深悟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 查摆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 整改实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问题解决
二、南宁实践:民生导向下的社区治理创新
南宁市蟠龙社区常住人口2.7万,老年人活动匮乏、儿童假期照看难等问题突出。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社区创新推出系列举措,将作风建设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际行动。
具体措施:
- 空间整合:盘活社区闲置场地3处,新增活动面积500平方米
- 资源联动:联合7家单位建立”社区服务联盟”
- 服务创新:开办暑期公益课堂、社区老年大学等5类服务项目
成效数据:
- 解决民生领域问题1046个
- 已推动解决667个
- 社区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2%
- 老年人活动参与率提高35%
“现在孩子暑假有去处了,我们老人也能上兴趣班,社区生活丰富多了。”蟠龙社区居民李阿姨说。这种将作风建设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做法,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生动体现。
三、阿拉善盟创新:互联网医院破解”看病难”
阿拉善盟地广人稀,偏远地区群众就医不便。学习教育中,盟里聚焦”看病难”问题,建成区域互联网医院,用科技手段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创新举措:
- 整合55家医疗机构资源
- 200多名医师在线问诊
- 电子处方流转,家门口取药
- 建立”1+15″医疗服务网络(1个中心+15个基层站点)
典型案例:
牧民赵明弟:”以前每周跑100多公里看病,现在在家就能问诊取药,省时省力,一年能节省交通费近万元。”
实施效果:
- 解决民生实事15件
- 办结”急难愁盼”问题643个
- 群众就医时间平均缩短80%
- 医疗服务满意度提升38%
四、学查改方法论: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南宁和阿拉善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工作方法论:
”学查改”工作法:
- 精准学习:结合实际深入学,开展专题研讨12次
- 靶向查摆:聚焦问题深挖根源,建立问题台账
- 系统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整改措施45项
制度创新:
- 南宁:建立民生问题”发现-交办-解决-反馈”闭环机制
- 阿拉善:完善互联网医院运行和管理制度
五、民生导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两地实践始终贯穿民生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南宁重点领域:
- 养老服务:社区老年大学覆盖80%社区
- 幼儿托管:暑期公益课堂惠及2000+家庭
- 教育服务:新增学位500个
阿拉善重点领域:
- 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半径达300公里
- 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2万户
- 环境改善:完成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
“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南宁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作风建设的目标所在。
六、长效机制:从”当下改”到”长久立”
为确保成效可持续,两地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南宁:
- 建立社区服务评价体系
- 完善民生问题快速响应机制
- 设立社区治理创新基金
阿拉善:
- 制定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
- 建立偏远地区医疗服务保障机制
- 培养基层医疗人才100名
七、经验启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南宁和阿拉善盟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
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 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处入手
- 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壁垒
- 科技赋能:运用互联网+提升服务
- 制度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 群众参与: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八、未来展望: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下一步,两地将继续深化学习教育:
南宁工作计划:
- 拓展社区服务覆盖面至100%社区
- 新增养老服务设施20处
- 开展民生服务满意度调查
阿拉善工作计划:
- 扩大互联网医院服务范围至全盟
- 新建远程医疗站点15个
- 培养基层医疗骨干50名
“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阿拉善盟委相关负责人说。这种持续用力的态度,正是作风建设的长效保障。
九、结语:以学促干,以改增效
南宁和阿拉善盟的实践表明,一体推进”学查改”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学习提认识、深入查摆找问题、深入整改见成效,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两地经验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必将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