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拓海学府新城小区因严重房屋质量问题(外墙贯穿性裂缝、地基下沉)、楼顶违建泛滥(19栋中仅2栋未加盖)及物业不作为(胶带粘砖、限制购水),导致居民长期投诉无果,安全隐患突出,亟待政府介入解决。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拓海学府新城小区的居民们正生活在持续的焦虑与不安中。这个建成仅数年的住宅区,却因严重的房屋质量问题、普遍的违规搭建和物业管理的全面失职,成为了城市社区治理失败的典型案例。本文将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揭示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建筑质量监管漏洞、基层治理失效和民生权益保障缺失等多重问题,探讨其成因与可能的解决路径。
触目惊心的建筑质量问题:从裂缝到地基下沉
走进拓海学府新城小区19栋,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外墙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缝,最宽处达5厘米,部分裂缝从底部延伸至上层,暴露出内部的混凝土结构和锈蚀的钢筋。一楼住户窗户下方被砸开的墙洞至今未修复,直径约40厘米的洞口裸露着生锈的管道,墙体裂缝如蛛网般从洞口向外扩散。这些裂缝并非新近形成,据住户李女士反映,早在2022年,外墙就出现了明显裂缝,开发商虽多次用砂浆填补,但因地基持续下沉,裂缝反复出现,最终被放任不管。
更为严重的是,19栋周边的绿化区域已出现明显塌陷,原本规划为幼儿园的建筑围栏严重破损,围墙砂石”一碰就掉、一捏就碎”。一楼住户付先生家中曾因地面下沉导致排水管接头松动而被雨水倒灌,开发商检查后开墙破洞,却以”天灾”为由推诿责任,留下安全隐患至今未解决。这些现象表明,该小区的建筑质量问题已非表面修补所能解决,很可能涉及地基处理不当、混凝土标号不足等深层次施工缺陷。
建筑专家指出,混凝土楼板开裂通常由多种因素导致:预埋PVC塑料管道与混凝土连接性差、混凝土标号选择不当、后期养护不足或拆模过早等。而拓海学府新城的裂缝问题呈现贯穿性、持续扩展的特点,且伴随地基下沉,说明可能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亟需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评估。然而,面对居民的持续投诉,开发商与物业却以”胶带粘砖”等敷衍手段应付了事,反映出责任主体对安全隐患的极端漠视。
违建泛滥与监管失效:从楼顶加盖到绿地硬化
除建筑质量问题外,拓海学府新城小区的违规搭建现象同样触目惊心。小区19栋住宅楼中,仅5栋和16栋楼顶未加盖房屋,其余楼栋的屋顶空间几乎全被占用。在加盖严重的2栋、1栋和7栋,楼顶仅剩狭窄过道,有的甚至加盖两层,严重破坏房屋承重结构。2栋一户居民还将自家加盖区域扩宽,占用公共空间加建墙体和玻璃门,直接封闭了消防通道。
违建不仅存在于楼顶,一楼绿地被铲除硬化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记者在17栋屋后看到,大面积绿地已被硬化,原本的绿化通道被围成私人区域。这些违建行为自2021年1月起持续至今,尽管居民多次向12345热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等部门投诉,甚至毕节市国土资源局金海湖新区分局多次下发责令拆除文件,但违建非但未被制止,反而愈演愈烈。
物业公司对违建的态度暧昧不清。值班工作人员称会将违建信息上报相关部门,但又表示”建在自家露台上的我们也管不着,那也不算违建”。双山镇规划执法中队则透露,物业自2024年4月才开始反馈违建信息,且从未提供任何纸质资料。这种监管真空状态的形成,既有基层执法部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作风,也有物业公司”不作为、慢作为”的责任缺失,最终导致违建从个别现象发展为普遍问题,治理难度与成本大幅增加。
表:拓海学府新城小区问题概况及责任分析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可能原因 | 责任主体 |
---|---|---|---|
建筑质量 | 外墙贯穿性裂缝、地基下沉、墙砖脱落、车库漏水 | 施工质量不达标、地基处理不当、材料不合格 | 开发商、施工方、监理单位 |
违规搭建 | 楼顶加盖房屋、一楼绿地硬化、占用消防通道 | 业主私搭乱建、物业未及时制止、执法不严 | 违建业主、物业公司、监管部门 |
物业管理 | 胶带粘砖、限制购水、重复收费、电梯故障 | 服务意识缺失、管理能力不足、利益驱动 | 物业公司、业委会、监管部门 |
物业乱象与民生困境:从”胶带粘砖”到限制购水
拓海学府新城小区的物业管理乱象,堪称城市社区治理的反面教材。步入19栋入户大堂,墙砖连接处竟用透明胶带粘贴,手指轻压即可感受到松动。住户孟先生表示,这些问题交房后不久就存在,物业长期用”修修补补”应付,至今未根本解决。地下车库更是惨不忍睹——墙面因长期渗水严重发霉,雨天时水流从墙壁中渗出,积水痕迹随处可见。
物业服务的缺失与收费的不规范形成鲜明对比。住户吴女士反映,水费高达4元多/吨,且包含不明项目的”电费、保险费、水损费”,物业从未提供单价明细。更令人愤慨的是,物业以欠缴物业费为由限制住户购水额度,一次仅允许购买5元、10元的水,最多交20元,变相胁迫居民缴纳物业费。物业经理余某在接受采访时先是否认限水,被居民反驳后改称是”员工个人行为”,随后以”公民有不接受采访的权利”为由拒绝继续回应,态度之倨傲令人咋舌。
小区公共设施也处于瘫痪状态。原本的遮阳伞、秋千等设施损坏后直接被丢弃不维修;过道灯光长期只开两盏,居民反映儿童夜间行走安全隐患被置之不理;电梯频繁故障,有住户经历从9楼坠至1楼的惊魂时刻;规划中的多个出入口仅开放一个,经常造成拥堵,消防救援通道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反映出物业公司已完全背离服务本质,将收费而非服务作为核心目标,而监管部门的缺位则纵容了这种行为的持续。
责任溯源与法律路径:从维权困境到制度反思
拓海学府新城小区的乱象是多重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发商作为建设主体,对房屋质量问题负有首要责任。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开发商应对房屋承担质量保修责任,地基和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期为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而开发商用砂浆简单填补结构性裂缝,将责任推给施工方或归为”天灾”,明显涉嫌逃避法定保修义务。
物业公司则可能违反《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多项职责。该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未能履行约定义务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拓海学府新城物业用胶带粘墙砖、限制居民购水、放任电梯故障等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业主委员会有权依法解除合同并追究赔偿责任。
政府部门在监管层面同样存在失职。小区违建持续四年未被制止,暴露出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的执法不力;物业乱象长期存在,反映物业监管部门未有效履职;房屋质量问题久拖不决,说明建筑质量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多部门”踢皮球”式的处理方式,导致问题不断积累恶化。
居民维权面临重重阻碍。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业主的各项权利,如《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七条赋予业主对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的侵权责任追究权,但实际操作中,业主往往面临取证难、鉴定贵、诉讼周期长等困境。如黄女士案例所示,即使法院判决开发商赔偿损失,过程也长达一年,获赔金额仅五千余元,与实际损失相去甚远。
解决路径与制度建议:从危机应对到长效机制
破解拓海学府新城困局,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短期内,应启动以下应急措施: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专业机构对小区建筑结构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安全隐患等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联合城管执法,对楼顶违建制定分类处置方案,对威胁消防通道的立即拆除;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物业收费乱象,责令退还多收费用;街道办组织临时业委会,启动物业更换程序。
中长期来看,需建立以下长效机制:完善新建住宅质量追溯制度,推行开发商质量保证金制度,倒逼建设质量提升;强化物业企业信用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优化维修基金使用流程,对紧急情况设置绿色通道;推动基层执法力量下沉,建立社区综合执法工作站,实现违建早发现早处置;探索”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支持。
从更宏观视角看,拓海学府新城的案例折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治理难题。随着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被速度掩盖的质量问题、管理问题正集中暴露。如何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自律、业主自治的多元治理体系,如何平衡发展效率与民生质量,如何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转化为切实的治理效能,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拓海学府新城居民仍在等待一个安全的家。他们的遭遇绝非个案,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治理课题。只有将居民的安危冷暖真正置于利益考量之上,将形式主义的”文件治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整改行动,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让每一个社区都成为安全、舒心的生活港湾。这既是对特定事件的回应,更是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