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迈入新纪元,网民规模突破11.23亿,5G网络覆盖超90%行政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和数字普惠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社会全面迈向智能化时代。

2025年7月21日,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一组数据,勾勒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图景:网民规模突破11.23亿、行政村5G覆盖率超90%、网上零售额连续13年全球第一……这些数字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数字文明强国”的质变标志。在这场以技术为引擎、以普惠为底色的变革中,互联网正重塑14亿人的生活方式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一、连接无界:从“广覆盖”到“深普惠”的基建革命
5G“村村通”弥合数字鸿沟
截至2025年6月,中国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突破90%,10.81亿5G用户构成全球最大5G应用生态。这一成就源于“电信普遍服务”十年攻坚——从西南高山到西北荒漠,光纤与基站跨越地理阻隔,让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五年内提升29个百分点至69.2%。西藏那曲的牧民通过5G直播售卖牦牛肉,贵州苗寨的绣娘借电商平台将非遗产品卖向全球,印证了“基础设施即机遇”的真理。
银发与乡村群体的“数字平权”
针对老年群体,政府推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推动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普及率52%;农村网民3.22亿中,超三成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实现增收。这种“技术+政策”的双轮驱动,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城乡、代际数字包容的超大规模经济体。
二、经济新引擎:从“规模第一”到“生态创新”
13年全球零售冠军的“智能升级”
2025年1-5月,全国网上零售额6.04万亿元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消费”的生态重构:智能网联汽车、AI终端、服务机器人组成的“新三样”,推动消费从“线上购物”向“全场景智能生活”跃迁。例如,京东“无人仓”通过AI分拣将效率提升300%,拼多多“AI种菜”技术助农增收20%以上。
文化出海的“软实力舰队”
网络文学以50亿元海外市场规模、3.5亿活跃用户成为文化输出新载体;TikTok带动汉服、茶道等传统文化IP全球走红,微短剧《闪婚总裁》在东南亚单月播放量破亿。这种“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已掌握全球文化贸易的话语权。
三、技术赋能:AI与千兆网络重构社会图景
生成式AI的“中国速度”
346款备案AI产品中,国产模型DeepSeek上线20天即登顶140国应用市场,日活突破3000万。AI技术已渗透至医疗(辅助诊断准确率96%)、教育(偏远山区AI教师覆盖率达80%)等领域,推动社会服务从“均等化”向“个性化”升级。
万兆光网与5.5G的“未来基建”
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启动,5G-A网络覆盖超300城,支撑8K直播、全息通信等场景。上海华山医院通过5G+AI完成跨国手术,延时仅0.1秒,预示“远程医疗全球化”的可能。
四、治理智慧:从“安全可控”到“数字文明”
网络空间清朗化工程
中央网信办连续三年开展“清朗”行动,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准确率达98%,网络诈骗案发量下降43%。这种“技术治网”模式,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数据要素市场化突破
北京、深圳数据交易所年交易额破千亿,农业数据赋能种粮大户亩产提升15%。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的价值释放,标志着数字经济进入深水区。
结语:数字文明的中国答案
当11亿网民在短视频里记录生活、当5G信号覆盖雪域高原、当AI医生走进偏远村庄时,中国互联网的成就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报告》所揭示的——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带宽与算力的比拼,更是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这场文明级转型中,中国正以“普惠”为舟、“创新”为桨,驶向数字时代的人类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