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国实践:新兴产业“立得住”与传统产业“稳得住”的双轨革命

中国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统筹培育新兴产业(如航空拆解、数字经济)和改造传统产业(如钢铁绿色智造),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5%,传统产业污染物排放下降60%,形成“立新不弃旧、以新促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的成绩单中,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尤为亮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航空产业投资激增26.3%,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下降60%……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政策协同为支撑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仅重塑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更为全球产业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新兴产业“立得住”: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1. 高端制造的“链式跃升”
航空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我国飞机拆解再制造产业虽处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高附加值潜力——一架退役客机的零部件经认证后可创造数百万美元二次价值,黑匣子翻新后售价达5000美元。这一产业融合了精密检测、适航认证、循环经济等高端环节,未来十年4390架民航飞机的退役潮将催生千亿级市场。与此同时,福州通过链式招商,落地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100亿元,形成从偏光片到整机的光电全产业链,印证了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

2. 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的“双轮驱动”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已达10%,5G用户普及率75.9%,AI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等领域加速落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27%,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同比增长95%,而山东通过矿用5G技术实现煤炭开采“人机分离、清洁无尘”,凸显技术赋能绿色转型的协同效应。

3. 政策与市场的“共振效应
“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已安排1730亿元资金,支持7500个项目。福州通过“产业链链长制”精准招商,落地宽腾医疗CT制造基地等项目,填补福建高端医疗设备空白,显示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

二、传统产业“稳得住”:从产能置换到价值重生

1. 钢铁行业的“绿色智造”样本
山东日照钢铁以3000立方米高炉替代580立方米小高炉,产能提升至2000万吨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减少60%。其无头带钢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和AI算法,实现钢水7分钟成卷,产品厚度仅0.6毫米,印证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逻辑。

2. 纺织业的“全球韧性”
浙江诸暨的袜子占全球产量1/3,但已从代工贴牌转向功能性面料研发;废旧服装回收后用于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制造,体现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我国纺织业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提升至47.8%)增强抗风险能力。

3.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
2024年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6.9%,贡献全国80%就业、70%技术创新。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300家,年产值7.8万亿元,如山东岚山钢铁集群向高端绿色转型,产值突破910亿元,证明传统产业通过专业化、精细化仍可焕发活力。

三、动能转换的深层逻辑:技术、政策与生态的协同

1. 技术驱动的“双螺旋”
新兴产业依赖原始创新(如AI大模型、低空经济),传统产业侧重技术改造(如钢铁智能轧制、纺织回收技术)。两者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双轮”——山东通过技改投资3.8万个项目,技改规模居全国首位。

2. 政策工具的“长短结合”
短期“两新”政策刺激设备更新(如2000亿元特别国债),长期则通过《产业链链长制》等制度设计优化产业生态。广东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布局,体现政策的前瞻性。

3. 市场与创新的“正向循环”
内需市场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缓冲带——85%出口企业同时开展内销,智能家电零售占比超50%;外需市场则通过“一带一路”拓展,降低对美依赖(对美出口占比从19.2%降至14.7%)。

结语:动能转换的全球启示

中国的新旧动能转换,既非简单淘汰传统产业,也非盲目追逐新兴风口,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政策协同、生态重构,实现“立”与“稳”的辩证统一。正如飞机拆解中的“循环经济”与钢铁高炉的“绿色智造”,中国正以一场全产业链的“静默革命”,向世界证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让每一块“旧铁”焕发新光,让每一颗“新星”扎根沃土。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启动,这场革命或将书写更多“破立并举”的传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