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基于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阐述我国网民规模及上网情况,分析社交网络、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互联网服务发展现状,以无人机配送为例展现创新实践,指出城乡数字鸿沟缩小趋势,展望“新三样”未来智能化与融合化图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9.7%。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字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从社交网络到即时通信,从网络视频到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已经深度融入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新三样”数字生态——”人工智能+消费”的融合创新、”超级连接器”的平台效应以及城乡数字鸿沟的持续缩小。
一、社交网络:全民参与的数字狂欢
11.07亿的社交网络用户规模,标志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数字不仅体现了社交平台的广泛覆盖,更反映了中国社会关系的数字化重构。从”奶奶用微信视频通话”到”叔叔阿姨拍广场舞短视频”,社交媒体已经突破了年龄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不同代际、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要纽带。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网络的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通讯工具演变为集信息获取、娱乐消费、商业服务于一体的超级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亲友保持联系,还能获取新闻资讯、参与网络购物、享受本地生活服务。这种多功能融合的趋势,使得社交网络成为”新三样”中最具基础性和渗透力的组成部分。
二、即时通信与网络视频:数字生活的双引擎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93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85亿人,这两项数据几乎覆盖了全体网民。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从最初的文字聊天发展为集语音通话、视频会议、文件传输、支付转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特别是在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领域,即时通信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则代表了数字娱乐方式的革新。10.68亿的短视频用户规模,意味着每10个网民中就有9个是短视频用户。这种碎片化、高互动性的内容消费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习惯,更重塑了内容创作和传播的生态。从”网红经济”到”直播带货”,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网络购物: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9.76亿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彰显了电子商务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网上零售额已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上海杨浦区黄兴公园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条开通一年的无人机配送航线,已经接入20多个餐饮品牌、约1800种商品,实现了”15分钟送达”的服务承诺。双系统互为备份、智能应急迫降程序、降落伞装置等技术保障,使得无人机配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新高度。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无人机通过严格测试,噪音控制在51分贝以内,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环境友好的平衡。
四、城乡数字鸿沟:从接入到应用的全面跨越
3.22亿农村网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28.7%,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数字普惠的显著成效。城乡网民比例从早期的巨大差距,到现在城镇网民占71.3%、农村网民占28.7%的相对均衡状态,体现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
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体现在网民数量的增长,更表现在应用场景的丰富。从农产品电商到远程医疗,从在线教育到智慧农业,数字技术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不仅促进了社会公平,也为数字经济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新三样”的未来图景:智能化与融合化
展望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人工智能+消费”的深度融合,AI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虚拟试衣等消费场景;二是平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超级连接器将整合更多服务资源,形成”一站式”数字生活解决方案;三是数字普惠的深化,5G、物联网等技术将推动数字服务向更广泛人群和更丰富场景延伸。
上海无人机配送的成功实践预示着”最后一公里”物流的智能化革命。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完善和技术成本的降低,无人机配送有望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彻底改变城市物流配送的格局。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更将重塑城市基础设施和商业生态。
结语:数字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11.23亿网民构成的数字社会,是中国数字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从社交网络到电子商务,从即时通信到网络视频,每一项数字服务都在不断进化,共同构成了”新三样”的数字生态。这个生态既体现了技术创新的活力,又展现了商业模式的变革,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转型。
在”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中国数字经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生活将更加智能、便捷和丰富。”新三样”的持续演进,不仅将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更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网民都是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