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的中国防汛实践:2025年夏季强降雨多地区联动应对纪实

今天是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2025年7月,中国自南向北陆续进入主汛期,伴随台风”韦帕”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一场场强降雨席卷大江南北,从海南岛到东北地区,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多地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局部地区甚至遭遇特大暴雨侵袭。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国各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展开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本文通过梳理北京、巴彦淖尔、白山、泰安等多地的防汛实践,剖析中国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中的制度优势和技术创新,总结防汛救灾经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台风与季风叠加下的强降雨态势

2025年7月下旬,中国的天气舞台格外”热闹”。在副热带高压、台风”韦帕”和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下,一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的强降雨过程自南向北席卷全国。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此次强降雨过程呈现出南北双带的特征:南方受台风直接影响,海南岛、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北方则在副热带高压边缘急流和高空槽的影响下,新疆、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以及东北地区将迎来明显降雨天气。这种”南北同涝”的格局在近年来的气象记录中颇为罕见,对全国的防汛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台风”韦帕”**作为此次强降雨过程的”始作俑者”,虽然强度仅为强热带风暴级,但其环流广阔,水汽输送充沛,加之时值西南季风爆发期,两者叠加形成了”1+1>2″的效应。7月22日,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福建宁德、漳浦、连江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漳浦县官浔镇官浔中学旁的虾池房因进水致多人被困,当地迅速调派救援力量,成功转移8名被困人员。与此同时,湖南益阳安化县遭遇暴雨袭击,部分低洼房屋被河水倒灌,当地政府紧急组织转移群众1330户、3265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强降雨过程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泰安市岱岳区下港乡朝阳村24小时累计降水量高达260.2毫米,最大小时雨强达96.9毫米,达到特大暴雨标准。这种”列车效应”导致的强降水极易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面对极端天气,全国各地严阵以待,以”防胜于救”为核心理念,展开了一场科学、有序、高效的防汛救灾行动。

北京:超大城市防汛的精细化实践

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始终面临巨大挑战。2025年7月20日,北京市正式进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这通常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大的时期。气象部门的预警很快变为现实——7月24日上午,北京市升级发布主汛期以来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并启动全市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截至7月25日10时,全市平均降水量达41.8毫米,城区平均35.2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房山车厂,高达139.6毫米。面对来势汹汹的强降雨,北京市通过提前预警、科学调度、部门联动,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的防汛目标,为超大城市应对极端降雨提供了宝贵经验。

预警预报系统的精准化是北京应对此次强降雨的第一道防线。北京市气象部门依托现代化监测网络和数值预报模式,提前72小时准确预测了此次强降雨过程,并随着雨带临近不断更新预报结论,为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预警发布方面,北京采用了”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自7月13日起就开始在周预报中提示本次降水过程,18日发布针对性降水预报,20日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24日升级为橙色预警。这种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预警方式,既避免了”狼来了”式的过度预警,又确保了相关部门和公众有足够时间做好防范准备。

在应急响应方面,北京市展现了超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根据预警信息,北京市防汛指挥部迅速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各部门闻汛而动:S2线、怀柔-密云线、通密线所有列车全部停运;企事业单位采取弹性工作方式或错峰上下班;停止线下培训和野外教学活动;潭柘寺风景区、妙峰山风景名胜区等多家景区临时闭园。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人员在户外的暴露风险,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在此次防汛中充分发挥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优势,通过基层网格员巡查发现隐患,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形成了防汛工作的合力。

在技术保障层面,北京市高科技防汛手段得到充分应用。北京排水集团提级启动一级响应,集团防汛指挥部及所有水厂及泵站人员全部在岗,共出动大、中、小型抢险单元252组,累计出动防汛人员2887人,55座泵站启动抽升,累计排蓄雨水6.9万立方米。这些专业力量和高科技装备的投入,确保了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的高效运转。与此同时,北京市交通部门围绕道路设施、占掘路施工、地质灾害隐患、在施工程、轨道交通设施等突出风险和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提前安排综合应急救援队110余人携带龙吸水排水车、大功率排水车、应急通信等应急装备前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驻点布防。这种”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防汛理念,体现了北京应对极端天气的底线思维。

北京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此次强降雨的重点影响区域。密云区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点制度,安排相关人员对下凹式立交桥和积水点、雨水篦子进行雨前检查,保障排水通畅;门头沟区11家A级景区全部关闭并疏散游客,123家乡村民宿暂停营业,永定河及65条中小河道落实巡堤查险人员;房山区全区在施工程落实管控措施,涉山、涉水工程、深基坑工程等停止施工。这些因地制宜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山区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风险,展现了超大城市防汛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巴彦淖尔:河套平原的防汛攻坚战

当北京正全力应对主汛期首轮强降雨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防汛考验。2025年7月22日19时,巴彦淖尔市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指挥部办公室(市气象局)、巴彦淖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发布强降雨天气防御提示信息:受副热带高压、台风和高空槽共同影响,预计7月22日夜间至25日上午巴彦淖尔市将出现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23日中午至25日上午,期间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面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巴彦淖尔市迅速行动,打响了河套平原的防汛攻坚战。

雨情预报的精准性是巴彦淖尔市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气象部门预测,此次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累计降水量乌拉特后旗山后、乌拉特中旗北部510毫米,临河区、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中旗南部、乌拉特后旗山前1025毫米,五原县、乌拉特中旗东南部、乌拉特后旗沿山局地2550毫米,乌拉特前旗大部、乌拉特中旗东南部沿山5080毫米、局地100毫米以上。这种”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降水分布,与河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密切相关,也对防汛工作提出了差异化应对的要求。

巴彦淖尔市的防汛部署体现了”防救结合、以防为主“的现代防灾理念。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了七条具体防范要求:强化督导协调,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沟口、水库、黄河堤防等重点防御地区的巡查看守;加强对全市过水路面拉网式排查;加强涉山涉水景区景点、网红打卡地、民宿等重点部位风险隐患排查;关注短时强降水对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的不利影响;对防汛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和补充;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制度。这些要求涵盖了防汛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责任链条。

在具体措施上,巴彦淖尔市突出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针对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要求细化转移方案,做好灾害影响区域受威胁群众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及转移后人员安全管理;针对城市内涝风险,强调要实时监测重点过水路面,相关责任人必须在降雨前上岗到位、及时采取封路等措施,禁止车辆、人员穿行山洪沟、过水路面;针对旅游景区风险,明确必要时采取”关停撤”等措施,提醒广大市民近期避免前往涉山涉水危险区域。这些措施既有刚性约束,又有柔性提醒,体现了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巴彦淖尔市的防汛工作还特别强调了物资保障和应急值守。要求各有关部门对防汛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和补充,重点储备编织袋、救生衣、冲锋舟、抽水泵、应急食品、药品等物资,确保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优先在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区域增加储备,缩短物资调运距离。在应急值守方面,要求市、旗县区两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各有关成员单位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制度,及时上报发布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动态,健全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重大险情、灾情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坚决杜绝信息瞒报、漏报、迟报现象。这些要求为有效应对突发汛情、险情提供了制度和物资保障。

多地区联防联控的防汛体系

2025年7月的这场强降雨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全国多个地区同时面临防汛压力。从南方的福建、湖南,到北方的北京、内蒙古,再到东北的辽宁,各地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和降雨情况,启动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防汛格局。这种”一地有难、八方支援”的联防联控机制,是中国防汛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是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保障。

东北地区的防汛形势尤为严峻。辽宁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发生山洪灾害导致交通中断,交通、电力、住房等方面受到较大影响,相关部门正在全力组织抢险,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吉林省白山市从7月20日开始经历入汛以来首场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致灾风险高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截至7月21日下午2点,全市过程平均总降水量为45.8mm,降水量最大的是浑江区三道沟134.9mm。面对强降雨,白山市防指于7月20日20时30分启动全市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安排市级领导下沉包保县(市、区),全市119名县级领导下沉包保乡镇,875名乡镇干部下沉包保村(社区),指导各地开展防御工作。这种”干部下沉“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防汛责任落实到最基层,措施执行到第一线。

白山市各县区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长白县气象部门精准监测预警,及时向群众发布强降雨预警信息和防范指南;各乡镇加强对镇村河道、堤坝、道路、边沟巡查维护,扎实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及时清理山体落石;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入户开展宣传,向村民普及汛期防灾自救小常识。临江市防指启动防汛四级响应后,各级部门紧密协作:水利部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交通运输局针对道路落石及山体滑坡进行及时清理;住建部门对低洼易涝点、危房加强排查和管控;交警部门加强暴雨天气路面执勤工作力度,及时疏导积水路段交通。抚松县应急管理局则向各乡镇前置编织袋8.1万条、铁线10.3吨、铁锹305把、铁镐230把、铁丝网片400片、无纺布1900平,基本满足各乡镇抢险需求。这些措施体现了”一地一策“的防汛思路,有效提升了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山东省泰安市的应对实践则展示了科技赋能防汛工作的成功案例。7月20日至22日,泰安市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暴雨侵袭,岱岳区下港乡朝阳村24小时累计降水量高达260.2毫米,最大小时雨强达96.9毫米,达到特大暴雨标准。为有效应对此次极端性强降水,泰安市气象局严格执行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机制:7月13日准确预报本次降水过程;18日发布针对性降水预报;20日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强降水期间滚动发布逐小时短临预报23期,重要天气预报7期,其中包括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期。同时,泰安市气象局还依托”泰安天气”官方抖音号进行直播,实时解答公众关切,提升信息覆盖面和响应时效,这种”互联网+气象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预警信息的传播效率。

泰安市的部门联动机制也颇具特色。强降水期间,泰安市气象局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应急通报,并与应急管理、水利、城市管理等部门保持实时高效联动。各部门闻令而动:7月17日,泰安市黄河、东平湖防汛应急队伍实战拉动演练在东平县成功举行;7月21日,泰安市交警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市20个易积水路段及44个易积水区域;市城市管理局迅速对低洼易涝区域实施管控警戒,并牵头组织力量维护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高效运转;泰山景区自7月21日凌晨起暂停所有游览线路入园。这种”演练+实战“的工作模式,既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又提高了应急处置的实际能力。

从全国范围看,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23日至25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其中新疆、甘肃、内蒙古、京津冀以及东北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雨势强、累计雨量大,需加强暴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防范。面对这一形势,全国各地正严阵以待,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变化,加强会商研判,细化实化防御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次生灾害防范与长期应对策略

强降雨带来的不仅是短时的积水内涝,更隐藏着潜在的次生灾害风险。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在2025年7月21日发布提示指出,受台风”韦帕”影响,土壤中含水量持续提高,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显著上升。这一提醒并非空穴来风,气象记录显示,强降雨后的次生地质灾害往往具有滞后性和突发性特点,甚至在降雨过程结束后数天内仍可能发生。因此,全国各地在应对强降雨过程中,都将次生灾害防范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了”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工作机制。

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首先在于科学识别风险点。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提醒市民需密切关注房屋、道路、山体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居住在低洼地带或依山而建房屋的居民,要及时检查房屋周边排水系统,留意墙体是否出现新裂缝、门窗是否变形难开。这些细微变化可能是重大地质灾害的前兆信号。对于外出人员,建议途经施工围挡路段时与墙体保持安全距离,步行避开陡坡、沟谷、挡土墙下方,驾车经过山区路段时注意路面塌陷、落石警示。在户外活动方面,明确建议市民尽量避免前往山区、林地、水库周边等高风险区域,远离已设置警示标识的危险地带,特别强调了”不擅自进入封闭区域”的原则。这些具体而微的防范指南,体现了应急管理部门对次生灾害规律的深刻认识。

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同样需要科学指导。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提供了专业建议:如发现山体有碎石滚落、河水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等情况,可能是上游的泥石流或山洪正在形成,需立即远离;如发现四周岩体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动,听到岩石开裂或剪切挤压的声音,要快速向两侧稳定区域逃离,也可选择在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特别强调”不要向滑坡体上方或下方撤离”。这些基于灾害动力学原理的处置建议,对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看,应对强降雨及其次生灾害需要构建全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四川省在2025年7月份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中指出,要”高度警惕旱涝急转、小雨大灾、多灾叠加、极值暴雨、超标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紧盯上游来水,加强雨情水情地灾风险动态监测,聚焦在建工地营地、旅游景区、网红戏水地、边沟涵洞和灾害易发区、城市低洼地带等重点部位重要区域,全覆盖开展巡查排查”。这种基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的防控思路,代表了自然灾害防治的先进理念。

在技术层面,各地正积极探索高科技手段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云南省在7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预测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村组和企事业单位前沿防御组织作用,强化’强降雨期间提前转移紧急避险’制度执行力,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准备”。同时,该省还要求”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三同时’要求”,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上降低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升全社会灾害应对能力的基础工程。多地针对暑期汛期叠加的特点,特别加强了学生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深圳市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强降雨后的次生灾害防范知识,提醒市民”强对流天气来临时这些安全知识要牢记”,配发了直观易懂的防灾减灾图示,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群防群治“的防灾模式,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灾害防治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减灾格局。

在工程措施方面,各地针对强降雨暴露出的城市内涝问题,正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力度。天水市在7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中坦承:”我市部分城区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区雨污尚未彻底分流,个别低洼地区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易涝点,内涝处置能力不足,现有排水泵站、潜水泵、发电机组排水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汛期特大暴雨天气”。针对这些问题,该市提出了”精准谋划项目。系统梳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科学布局,近远结合,完善分类项目台账;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做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切实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规划建设思路,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应对强降雨的韧性。

表:2025年7月中国部分地区强降雨应对措施对比

地区降雨特点主要应对措施创新做法
北京最大降水139.6mm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公共交通调整,景区关闭“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巴彦淖尔局地100mm以上七条防范要求,重点区域巡查预警”叫应”和应急响应联动
白山最大降水134.9mm干部下沉包保,物资前置875名乡镇干部包保村(社区)
泰安最大小时雨强96.9mm气象抖音直播,积水点公布“互联网+气象服务”模式

总结与展望: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的中国路径

2025年7月这场席卷中国南北的强降雨过程,既是对各地防汛应急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应对的一次有益探索。从北京的超大城市精细化防汛,到巴彦淖尔市的河套平原防御战;从东北地区的干部下沉包保机制,到泰安市的科技赋能气象服务,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正在汇聚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这些经验不仅对今后的防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纵观此次全国范围内的强降雨应对,可以总结出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预警预报更加精准,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在多地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防汛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应急响应更加迅速,各地根据气象预警自动启动应急响应的机制日益成熟,减少了行政决策的时间成本;三是部门联动更加紧密,气象、应急、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成为常态,形成了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四是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干部下沉、群防群治”的模式在多地推广,实现了防汛责任体系的全覆盖;五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从数值预报模型到智能排水系统,从”互联网+气象服务”到大数据灾情研判,科技手段成为应对极端天气的利器。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防汛救灾体系的历史性进步。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的”人海战术”,到2025年的”科技防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从各自为战到全国一盘棋,中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指引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中国的防汛工作逐步实现了体系重构和效能提升

然而,此次强降雨应对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部分城市内涝问题依然突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三断”(断路、断电、断通信)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手段不足;基层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装备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公众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参差不齐,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仍任重道远。

面向未来,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提前量;二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韧性城市打造,提升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三是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和灾害救助机制,构建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担体系;四是加强区域间、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形成防范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大合力;五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2025年7月的这场强降雨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将长久存在。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已成为新常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中国的实践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作用,就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或许就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构建适应型社会给予世界的最大启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