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伏天晒背”并非人人适宜,体质虚弱、阴虚阳亢及慢性病患者应避免,科学晒背需注意时段、时长及晒后护理,同时高温作业人员应做好主动防护、合理休息与科学补水以预防中暑。

一、大暑时节养生热:”伏天晒背”的利与弊
当前正值大暑节气,国家卫生健康委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聚焦时令节气与健康话题。会上,”伏天晒背”这一传统养生方法再次引发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张振鹏在会上明确指出:”晒背并非人人适宜,需要根据个人体质慎重选择。”
张振鹏详细列举了不适合晒背的人群:体质虚弱者、高龄老人、皮肤易过敏人群;阳气偏盛或阴虚阳亢体质者,这类人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舌红苔黄等症状,晒背后容易出现上火反应,如咽喉肿痛等;此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不宜晒背。
对于适合晒背的虚寒体质人群,张振鹏提出了科学晒背的”四要”原则: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和时间段,避免在天气炎热、太阳直射的情况下长时间暴晒;其次,要掌握好频次和时长,初次尝试应以5-10分钟为宜,逐渐适应后可延长至15-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即可;第三,晒背后不要立即洗冷水澡、吹空调或进入温差过大的环境,最好在阴凉处安静休息15-30分钟,让体温自然恢复;最后,晒背后要及时补充水分,温开水或淡盐水是理想选择,但要避免饮用冰镇饮料。
二、中暑风险警示:高温作业人群的防护重点
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高温作业人员中暑事件频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员李树强在发布会上详细解析了中暑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李树强指出:”中暑主要由高温高热环境与人体散热功能障碍共同作用引起。”他特别提醒,当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若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速等情况,则需立即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补液,若症状持续恶化,必须迅速就医。
针对外卖、快递员等高风险群体,李树强提出了”三个主动”防护建议:主动防护、主动休息和主动补水。在主动防护方面,建议穿戴防晒服、防晒面罩、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等防护装备。主动休息则强调避开高温时段工作,增加休息频率和时间,确保在阴凉通风处充分休息,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
三、科学补水:中暑预防的关键环节
李树强特别强调了科学补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四项具体建议:首先,要养成提前补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少量多次持续补充水分;其次,优先选择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淡盐水或果汁等,帮助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第三,饮水温度以常温或微凉为宜,避免冰镇饮料对胃肠道的刺激;最后,远离含酒精和高糖饮料,这些饮品会增加身体代谢负担,反而不利于防暑降温。
“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不仅流失水分,还会丢失大量电解质。”李树强解释道,”因此,单纯补充纯净水可能不足以预防中暑,合理搭配电解质补充更为重要。”
四、晒背养生: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
张振鹏在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伏天晒背”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背部为阳经所行之处,适当晒背可以温煦阳气,驱散体内寒湿。”但他同时强调,这一养生方法必须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
对于适合晒背的人群,张振鹏建议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的柔和阳光,避免正午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晒背时应注意保护眼睛,可佩戴墨镜或闭目养神。同时,晒背后皮肤可能出现轻微发红,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严重灼痛或水泡,则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晒背养生贵在坚持,但更要注重适度。”张振鹏提醒,”过度晒背不仅无法达到养生效果,反而可能损伤皮肤,甚至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
五、高温防护: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发布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防暑降温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用人单位应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休息场所;社区可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帮助居民科学应对高温天气;医疗机构则需加强中暑急救能力建设,确保及时有效处置中暑病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高温天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及时发布健康提示,指导各地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开展高温健康影响研究,为制定更科学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六、特殊人群:个性化防护方案
除了一般性建议外,专家们还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了个性化防护方案。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应特别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儿童活泼好动,家长需加强监护,及时补充水分;慢性病患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防止高温加重病情;孕妇则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张振鹏强调,”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才能安全度过高温季节。”
七、科技助力:创新防暑产品与服务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防暑降温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专家建议,可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防晒产品,如UPF50+的防晒服、防紫外线伞等;居家可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但需注意避免温度过低导致”空调病”;外出时可随身携带便携式小风扇、降温喷雾等物品,随时缓解暑热不适。
“科技产品可以辅助防暑,但不能完全替代科学防护措施。”李树强提醒,”过度依赖降温设备而忽视补水、休息等基础防护,同样可能导致中暑风险增加。”
八、结语:顺应天时 科学养生
大暑时节,”伏天晒背”与防暑降温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专家们的专业建议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导:晒背养生需因人而异,把握适度原则;高温防护要全面细致,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只有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度夏。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更加频繁。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提高防暑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共同应对高温挑战。让我们顺应天时,科学养生,在炎炎夏日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