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到85岁的肠癌患者多在患病后停止忽视身体信号、高脂肪饮食、久坐不动及忽视心理健康,通过这四项关键调整延长生存期。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肿瘤随访门诊,85岁的张守愚老人正坐在诊室里,手里攥着最新的体检报告。报告上的各项指标——肿瘤标志物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肠镜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连医生都忍不住感叹:”老爷子这状态,比很多年轻人还精神。”
谁能想到,6年前张守愚因便血查出结肠癌晚期时,曾被预后评估判定”生存期不超过2年”。如今6年过去,他不仅打破了”晚期肠癌=绝症”的魔咒,更活成了病友圈里的”生存榜样”。在整理他的病历和访谈记录时,主治医生发现了一个关键规律:这位老人从确诊那天起,就坚定地做对了四件事——停止忽视身体信号、停止高脂肪饮食、停止久坐不动、停止忽视心理健康。而这些改变,恰恰是医学研究中反复验证的”长寿密码”。
第一件事:停止忽视身体信号——早发现的1厘米,是生命的分水岭
张守愚的抗癌故事,始于一场”不该被忽略的便血”。2019年3月,69岁的他发现大便带血,以为是”痔疮犯了”,随便买了点痔疮膏涂抹。直到半个月后,血便次数增加到每天3-4次,还伴随持续性腹痛,家人才慌忙送他去医院。
“门诊接诊时,老人的肿瘤已经长到5厘米大,侵犯了肠壁深层。”参与初诊的张医生回忆,”但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远处转移。”完善肠镜和病理检查后,张守愚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Ⅲ期(局部晚期),随即接受了根治性手术。
这次经历让张守愚彻底改变了观念。他开始研究肠癌的早期症状,发现自己的”疏忽”并非个例:我国80%的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早期患者(肿瘤局限于肠壁内)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晚期患者却骤降至10%-20%。”那些能活到85岁的患者,几乎都在出现症状后第一时间就医。”张医生说,”他们像侦探一样捕捉身体的异常信号,而不是用’老了”上火了’自我安慰。”
这些”异常信号”究竟有哪些?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需要警惕的包括:
-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便秘或腹泻超过2周,或两者交替出现;
- 粪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带血(尤其是暗红色或脓血)、黏液便;
- 腹部症状:持续性隐痛、腹胀,或摸到腹部包块;
-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个月内减重5%以上)、贫血(面色苍白、乏力)。
张守愚现在会定期参加医院的”早筛科普课堂”,他常对病友说:”别把便血当痔疮,别把腹痛当胃病。早一天检查,可能就多活十年。”如今,他的子女也养成了每年带他做肠镜的习惯——这正是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家族史、肠息肉史)的”保命法则”。
第二件事:停止高脂肪饮食——肠道的”清洁剂”,藏在每顿饭里
确诊初期,张守愚的饮食堪称”典型错误示范”:早餐是油条配咸菜,午餐是红烧肉盖饭,晚餐是油炸带鱼配米饭。这样的饮食习惯持续了40年,直到病理报告上”高脂饮食与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结论,才让他惊醒。
“医生说我肠道里的’坏细菌’太多,它们靠分解脂肪产生毒素,慢慢腐蚀肠黏膜。”张守愚翻出当年的饮食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今天吃了3块红烧肉””外卖炸鸡腿”。这些被他视为”享受”的习惯,实则是肠道癌变的”催化剂”。
研究证实,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会导致:
- 胆汁酸代谢异常:肝脏分泌的胆汁酸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为次级胆汁酸,过量时会损伤肠上皮细胞DNA;
- 肠道菌群失衡:高脂饮食抑制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生长,促进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增殖,后者产生的毒素可直接诱发炎症和癌变;
- 肥胖相关炎症: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炎症因子(如TNF-α),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确诊后,张守愚彻底调整了饮食结构:
-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每周红肉摄入从1.5公斤降至300克,彻底告别香肠、培根;
- 增加膳食纤维: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相当于500克蔬菜+200克水果+100克全谷物),早餐改吃燕麦粥配核桃,午餐增加西兰花、芦笋,晚餐用红薯代替米饭;
- 控制油脂类型:用橄榄油、亚麻籽油代替动物油,烹饪方式从煎炒改为蒸、煮、炖。
3个月后复查,他的血脂、体重指数(BMI)均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检测显示益生菌比例提升了40%。”现在大便规律了,肚子也不胀了,连医生都说我的肠道’年轻了十岁’。”张守愚笑着说。
第三件事:停止久坐不动——肠道的”动力泵”,藏在每一步里
张守愚的另一大”致病陋习”,是”从早坐到晚”。退休前他是中学数学老师,每天备课、改作业超过10小时;退休后他迷上打麻将,常常一坐就是6-8小时。”那时候总觉得,坐着比站着舒服,没想到肠道都’懒坏了’。”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久坐是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肠道蠕动减慢:久坐时腹腔压力增高,肠道平滑肌收缩减弱,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正常12-24小时,久坐者可达48小时以上),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
- 代谢综合征高发:久坐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进而诱发肠道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癌变的”温床”;
-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缺乏运动减少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确诊后,张守愚制定了”每日运动计划”:
- 早晨:起床后做10分钟”肠道唤醒操”(顺时针按摩腹部50圈,配合深呼吸);
- 白天: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或做10个踮脚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 傍晚:饭后散步30分钟,周末参加社区的太极拳队(每周3次,每次1小时)。
坚持1年后,他的体能明显提升:从走500米就喘气,到现在能爬黄山天都峰;体检显示肠道蠕动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36小时,肿瘤标志物水平持续下降。”现在我常跟病友说,动起来不是任务,是给肠道’松绑’。”张守愚说,”你看小区里的流浪猫,整天跑跳,哪有得肠癌的?”
第四件事:停止忽视心理健康——情绪的”免疫力”,藏在笑容里
抗癌初期,张守愚的情绪跌入低谷。他整夜失眠,食欲不振,甚至拒绝见家人。”我知道自己是’晚期’,觉得活着就是拖累孩子。”他说,”直到主治医生把我拉进’肠癌康复小组’,我才明白——心态比药还管用。”
心理学研究证实,长期负面情绪(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影响癌症进展:
- 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 炎症因子失控:负面情绪促进IL-6、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加速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
- 治疗依从性下降:抑郁患者更可能拒绝放化疗或擅自停药,影响治疗效果。
在康复小组里,张守愚学会了”情绪管理三步法”:
- 记录情绪日记:每天睡前写下”今天最开心的事”(比如孙女打电话、看到花开)和”最烦恼的事”,通过文字梳理情绪;
- 正念冥想:每天早晨花10分钟闭目静坐,专注呼吸,想象”癌细胞在慢慢缩小”;
- 社会支持:定期和老友通电话,参加社区老年大学的书法课,重新建立生活连接。
3个月后,张守愚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食欲恢复,甚至能自己买菜做饭。复查时,医生发现他的免疫指标(如CD4+T细胞数量)比治疗初期提升了30%。”现在我常跟病友说,癌症不可怕,怕的是被癌症吓倒。”他说,”你看窗外的树,就算被风吹弯了,只要根在,就能重新站起来。”
结语:长寿的真相,藏在”主动”二字里
张守愚的85岁生日宴上,子女们举着蛋糕说:”爸爸能活这么久,是因为运气好。”他却笑着摇头:”哪有什么运气?是我学会了和身体’谈判’——它给我信号,我就回应;它需要照顾,我就改变。”
从医学角度看,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早期发现是”起点”,饮食调整是”燃料”,运动是”引擎”,心理管理是”方向盘”。这四个”停止”,本质上是患者从”被动患病”转向”主动管理”的过程——他们不再把生命交给医生和药物,而是用每天的行动为自己”续命”。
正如《癌症生存者管理指南》中所说:”延长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让患者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对于肠癌患者而言,活到85岁的秘诀或许很简单:停止忽视、停止伤害、停止内耗,用每一个”主动”的选择,为生命注入新的可能。
愿每一个在病痛中挣扎的人都能明白:你永远是自己最好的”抗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