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博弈:当”休战期”最后一天,特朗普的”大豆请求”撞上中国的”市场逻辑”

中美关税”休战期”最后一天,特朗普喊话中国四倍增加美国大豆进口以缓解美豆产业困境及中期选举压力,中国重申按市场需求采购原则,强调经贸合作需互利共赢。

8月的艾奥瓦州,玉米田里的蝉鸣裹着热浪翻滚。58岁的豆农约翰·米勒站在自家仓库前,望着堆成小山的黄色大豆袋,眉头拧成了疙瘩。仓库外的电子屏上,”中国新季大豆采购零记录”的红色提示格外刺眼——这已是他记忆里最漫长的等待,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难熬。

同一天,万里之外的北京,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发布会上,被记者问及”美国呼吁中国增加大豆进口”的问题。她语气平静却坚定:”中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不会接受任何单方面强加的条件。”

这两幕场景,构成了2025年8月10日中美大豆贸易最真实的注脚——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中国”四倍采购”的最后期限,当关税”休战期”进入倒计时第24小时,这场持续数年的大豆博弈,终于撕开了最核心的矛盾。

一、艾奥瓦的”大豆危机”:一个农场主的20年变迁

约翰·米勒的农场位于艾奥瓦州中部,家族世代种植大豆。他的办公室里,挂着2005年的老照片:那时,他的仓库里堆满印着”中国订制”字样的集装箱,每年秋季收割季,中国采购商的卡车能排到农场门口。”那时候,我们管中国叫’黄金客户’。”约翰翻出一本泛黄的账本,2016年的记录里,中国订单占他全年产量的42%,”每到收获季,银行账户就像下雨一样进钱。”

但这一切,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彻底改变。随着25%的额外关税落地,中国进口商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约翰的账本上,中国订单占比从42%暴跌至2024年的12%。更致命的是,今年巴西大豆因气候适宜迎来大丰收,价格比美国大豆低15%,中国的采购订单甚至比2005年同期还晚——这意味着,约翰的仓库里,将有超过30%的大豆面临”无船可运”的窘境。

“上周,我卖了最后一批库存给墨西哥,每蒲式耳(约27公斤)只卖了9.8美元,比成本价还低2美元。”约翰蹲在仓库门口,点燃一支烟,”银行刚发来催款通知,再卖不出去,我可能得卖掉拖拉机了。”他的邻居,72岁的退休农场主露丝·卡特更悲观:”我种了50年大豆,从没见过这么糟的情况。中国要是不松口,我们这些老农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印证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37%,仅为1200万吨,远低于2016年同期的3200万吨。全美大豆协会(ASA)主席凯文·斯佩尔曼在声明中直言:”中国市场的缺席,让美国大豆产业陷入了’生存模式’。”

二、特朗普的”双重算盘”:从农业州选票到贸易逆差

特朗普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喊话中国,绝非偶然。距离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只剩4个月,农业州的政治砝码愈发重要——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大豆主产区,不仅是共和党的”票仓”,更是摇摆州中的关键变量。

“农业州的选民很直接:如果农场主赚不到钱,就会把票投给承诺解决问题的候选人。”美国政治分析机构”投票趋势”的负责人丽莎·陈解释,”特朗普政府此前对中国加征关税时,承诺’关税战很容易赢’,但现在农民们要的是’赢的结果’——他们需要中国市场回来。”

更深层的动机,是中美贸易逆差的结构性矛盾。尽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涵盖了数千亿美元商品,但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仍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美国对华出口的农产品、能源等产品,虽有刚需却规模有限。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逆差虽较2024年同期收窄12%,但仍高达189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逆差占比不足5%。

“特朗普想通过大豆进口来缩小逆差,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分析,”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是市场导向的,取决于巴西、美国等供应商的价格和质量。美国若想真正减少逆差,需要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服务业开放等领域做出实质性让步,而不是指望用农产品’单点突破’。”

三、中国的”市场逻辑”:不接受”强买强卖”,但开放大门始终敞开

面对特朗普的”请求”,中国的回应既坚定又克制。这种态度背后,是中国对自身市场规律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坚守。

“中国是大豆进口大国,每年进口量超1亿吨,但我们的采购原则很明确:按需采购、公平交易、注重质量。”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指出,”巴西大豆因价格低、供应稳定,自然会成为我们的主要选择。美国大豆若想重新获得市场份额,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而不是靠政治喊话。”

这种”市场逻辑”在具体案例中尤为明显。2025年7月,中国进口商与美国嘉吉公司签订的一笔50万吨大豆订单,就是基于当时美国大豆到岸价较巴西低3%的市场条件。”我们不会因为谁喊得大声就买谁的,只看谁更符合我们的需求。”参与交易的中方采购经理王浩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拓展大豆进口多元化。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大豆份额逐步提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大豆同比增长28%,自阿根廷进口增长19%。”这说明中国的大豆供应链正在变得更灵活、更安全。”陈凤英说。

四、未来90天:关税休战期里的”关键窗口”

特朗普将关税暂停措施延长90天,看似给双方留出了缓冲期,实则暗藏玄机——这既是为了缓解美国农业州的短期压力,也是为11月中期选举前积累”外交成果”。但对于中国来说,这90天不是”妥协期”,而是”观察期”。

“中美经贸关系的核心是互利共赢。”束珏婷在发布会上重申,”中方愿与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妥善解决经贸分歧。但任何单方面的要求和施压,都不会改变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定。”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90天的关键,在于美国能否拿出实质性行动。比如,是否取消对中国农产品的额外关税,是否放宽对中国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是否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做出改进。”如果美国只是口头喊话,却不解决根本性问题,那90天后的关税战很可能卷土重来。”陈凤英预测。

而对于约翰这样的豆农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90天后仓库里的大豆能否找到买家。”我只希望两国能坐下来好好谈,别再折腾了。”约翰望着远处的玉米地,轻声说,”大豆是我们的命,也是两国民生的纽带。”

暮色中的艾奥瓦农场,约翰点燃了仓库的照明灯。灯光下,成堆的大豆泛着温暖的金黄,像极了2005年那个收获季的模样。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港口,满载巴西大豆的货轮正缓缓靠岸,码头上的起重机开始作业,金属碰撞声与海浪声交织成一首复杂的交响曲。

这场关于大豆的博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买与不买”。它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缩影,是市场规律与政治逻辑的碰撞,更是两个大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平衡的艰难尝试。当关税休战期的最后一天过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能否在相互尊重中找到共赢点,将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