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粮商将玉米卖给河北天元国有粮食收储库有限责任公司后遭遇结款难,涉事公司称款项已付给委托人但被其挪用,律师认为此构成表见代理天元公司应担责,事件暴露粮食收储行业信任危机,粮商维权面临艰难抉择。

一、丰收后的困境:千万粮款成”纸上承诺”
“五一前玉米入库时,我们还盘算着这笔钱能及时给老乡们结清。”山西大同粮商李先生站在河北天元公司粮库外,望着堆积如山的玉米垛,眉头紧锁。今年春季,他与当地数十位粮农签订了收购协议,将360余万元的优质玉米运至河北天元国有粮食收储库有限责任公司租赁的仓库。按照多年惯例,粮食验收过磅后当日即可结清款项,但这次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拖延。
“起初说五一放假财务不上班,后来又说要缓几天。”李先生回忆道,5月20日,在多位粮商的集体催促下,粮库负责人出具了欠条,承诺7月10日前若未付款,粮商可自行拉走粮食。然而,三个月过去,李先生仅收到约100万元,剩余250万元仍未到账,而整个粮商群体被拖欠的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粮食在仓库中已存放数月。”玉米存放超过半年就会影响品质,到时候钱粮两空,我们拿什么给老乡交代?”李先生指着仓库里成袋的玉米说道。这些粮食承载着数十户农民一年的生计,如今却成了压在粮商心头的巨石。
二、责任推诿:委托人与公司的”罗生门”
当粮商们找到河北天元公司讨要说法时,得到的回复令人震惊。”公司说那个自称负责人的根本不是他们员工,只是合作伙伴。”李先生展示的入库单据上,”天元(火山粮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质检单、过磅单”的字样清晰可见。原来,这座粮库虽由天元公司租赁,但实际由一位”委托人”负责日常运营。
8月13日,河北天元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我们与委托人签了多年合作协议,款项早已支付给他。”这位负责人强调,公司租赁的仓库由委托人全权管理,包括粮食验收、过磅等关键环节。然而,这种”委托-代理”模式在外界看来却存在明显漏洞——粮商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那位在仓库中”颇有领导派头”的负责人就是代表天元公司。
委托人则承认确实收到了天元公司支付的粮款,但资金被”另作他用”。”总共拖欠了1000多万元,正在筹钱,预计五六天内解决大部分。”这位不愿具名的委托人表示,也在与天元公司协调粮食处置方案。但这样的承诺,在经历多次拖延的粮商们看来,已难以轻易相信。
三、法律视角:表见代理下的责任认定
“这明显构成表见代理。”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分析指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条明确规定,当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时,代理行为有效。在本案中,粮商们将粮食运至天元公司租赁的仓库,所有单据均标注天元公司名称,且长期在此交易,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位”负责人”代表天元公司。
赵良善律师进一步解释,表见代理的核心在于保护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粮商们作为善意第三方,在交易过程中没有任何过失,天元公司作为被代理人,应当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意味着,无论资金实际流向如何,天元公司都负有向粮商支付粮款的法定义务。
对于当前困局,赵律师建议粮商们:首先,系统整理所有交易凭证,包括过磅单、质检报告、付款记录、沟通记录等;其次,先通过协商途径明确诉求;若协商无果,可发送正式催款函;最后,必要时通过诉讼途径维权。他特别强调,证据链的完整性将直接影响维权效果。
四、行业反思:粮食收储的信任危机
这起事件暴露出粮食收储行业的深层问题。在传统交易模式中,粮商与收储企业往往基于长期信任关系开展合作,但这种信任在缺乏规范流程的情况下极易被滥用。一位资深粮食经纪人表示:”很多粮库的实际管理人与签约公司是松散合作,这种模式风险极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表见代理”纠纷在农产品交易领域并非个案。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资金周转要求高,农户和粮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道德风险,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
专家建议,应从三个方面加强行业规范:一是完善粮食收储的资质审核和备案制度,明确各方权责;二是推广标准化交易合同,规范资金结算流程;三是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对于粮商而言,则要提高风险意识,坚持”钱货两清”或”见款发货”原则,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五、维权之路:粮商们的艰难抉择
目前,李先生和其他粮商正面临艰难选择:继续等待可能面临更大风险,立即起诉又可能影响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不想把事情做绝,但也不能让老乡们寒心。”李先生坦言,他们更希望天元公司能切实承担起责任,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河北天元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督促委托人筹措资金,并承诺保障粮食安全。但这样的表态能否兑现,仍需时间检验。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如何平衡企业信誉与法律责任,如何维护粮商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将成为考验各方智慧的关键。
这起千万粮款拖欠事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纠纷,更是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诚信体系的拷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构建更加规范、透明的粮食交易环境,保障农民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