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李老汉因八个子女互相推诿赡养陷入困境,台前县检察官通过支持起诉、联合调解,以法律和亲情唤醒子女孝心,最终促成子女轮流照料并支付赡养费,展现了司法力量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守护。

八月的豫北平原,玉米地里的蝉鸣裹着热浪翻滚。台前县清水河乡的李庄村,一座青瓦白墙的老房子孤零零立在村头。93岁的李老汉佝偻着背,坐在门槛上的旧木椅里,枯瘦的手指摩挲着膝盖上的旧伤——那是上个月下雨时摔的,儿女们没人扶他去卫生所。
“俺有八个娃啊……”他颤巍巍地摸向裤兜,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八个子女的名字和电话。”老大在县城开超市,老二在郑州跑运输,老三嫁去河北了……”话没说完,眼泪就顺着脸上的沟壑淌下来,”他们都说忙,可再忙,能比俺这把老骨头等饭吃还忙?”
一、”踢皮球”的赡养:八个子女的”亲情算术题”
李老汉的遭遇,是台前县农村养老矛盾的一个缩影。这位1932年出生的老人,年轻时在公社当会计,妻子早逝后独自拉扯八个孩子。他常说:”那时候穷,但再穷也没让孩子饿过肚子。”为了供孩子们读书,他把攒了十年的工资拿出来盖学校;为了让女儿嫁得体面,他卖了唯一的耕牛置办嫁妆。
可如今,孩子们都成了家,他却成了”烫手山芋”。
“俺娘走得早,爹拉扯我们不容易。”调解室的椅子上,大儿子搓着衣角,眼神躲闪,”我现在要照顾孙子,实在没时间……”二儿媳插话:”俺家老二刚上小学,老公公(李老汉)要是来了,谁给他做饭?”三女儿抱着手机刷视频,头也不抬:”俺嫁去河北八年,爹就没去过俺家,现在倒要我去接他?”
村干部张大姐翻着调解记录直叹气:”这事儿闹了仨月了。老大说老二有钱,老二说老三家境好,老三推给老四,老四说老五在县城有房……推来推去,最后都说’俺不管’。”
最让李老汉心寒的,是生日那天。他提前半个月给每个子女打电话,说”就想吃碗闺女煮的长寿面”。结果八个子女没有一个到场——老大在超市盘点,老二在高速上跑运输,老三发微信转了500块红包,老四说”正陪客户吃饭”,剩下的几个要么关机,要么推说”路上堵车”。
“俺半夜起来,摸着空碗哭了。”李老汉掀开锅盖,里面还剩着半碗凉透的挂面,”以前穷,但孩子们围在身边,热热闹闹的;现在日子好了,倒没人理俺了。”
二、检察官的”介入”:一张支持起诉书,搭起维权的”桥”
转机出现在四月下旬。台前县检察院的”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室”接到村支书的求助电话:”李老汉快撑不下去了,儿女们不管,他自己捡废品换馒头吃,膝盖肿得走不动路……”
“我们马上介入。”检察官陈芳放下电话,立刻带着助理小吴赶到李庄村。眼前的场景让她心头一紧:老房子的窗户用塑料布糊着,屋里弥漫着一股霉味;李老汉的床板上铺着发黑的旧棉絮,床头堆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和纸箱。
“大爷,您把子女的信息给我们说说。”陈芳蹲在老人身边,握住他枯枝般的手。李老汉颤抖着从枕头下摸出一个红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八个子女的出生证明、上学时的照片,还有一沓泛黄的家书——那是孩子们结婚时写给他的,字里行间满是”爹,您辛苦了””等我们有钱了接您享福”的承诺。
“检察官同志,俺不图啥,就想让他们常来看看。”李老汉指着墙上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孩子们围在他身边,笑得灿烂,”现在他们连个电话都不接,俺活着还有啥劲?”
陈芳翻开李老汉的病历本,心更沉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大爷,您这身体得长期吃药,每月光药费就得三四百。”她掏出手机计算,”您现在每月只有120元的养老金,根本不够。”
根据《民法典》第1067条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陈芳当场决定:”我们帮您起诉!”
接下来的20天,陈芳和团队跑了8趟李庄村,走访了12位村民,调取了李老汉的银行流水、医疗记录,甚至找到了当年孩子们上学的老师核实情况。5月15日,当支持起诉意见书和起诉状送到法院时,李老汉摸着盖着国徽的法律文书,眼泪止不住地流:”俺活了这么大岁数,没想到还能用法律讨个公道。”
三、调解室的”泪点”:一份病历,唤醒八颗沉睡的孝心
开庭那天,清水河乡的综治中心挤得满满当当。李老汉坐在最前排,八个子女分坐两边,气氛凝固得像块冰。
“首先,向大家普及《民法典》第1067条……”法官的话还没说完,三女儿突然站起来:”法官,俺不是不想管,是俺家条件不好!”二儿媳跟着附和:”俺家俩娃要上学,老公公来了得租房,请保姆,一个月得两千多,俺实在负担不起……”
陈芳翻开李老汉的病历本,逐条念道:”2025年3月,因营养不良住院,花费2800元;4月,肺部感染,花费1500元;5月,膝关节积液,需长期理疗……”她抬头看向子女们:”大爷每月的药费、检查费加起来要五百多,你们每人每月给300,总共2400,够不够?”
“可俺们赚钱也不容易……”老大嘟囔着。
“容易?”陈芳提高声音,”大爷年轻时,为了供你们读书,冬天去河里挖藕,手冻得像胡萝卜;夏天去砖厂搬砖,肩膀磨得血肉模糊。你们上大学的学费,有一分是俺们给的?”
调解室的投影仪突然亮了,播放起一段视频——是李老汉的邻居张大娘提供的:”这是去年冬天,我拍的。李大爷捡废品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我问他咋不打电话给孩子,他说’孩子们忙,别添乱’……”
视频里,李老汉裹着破棉袄,蹲在雪地里捡纸箱,咳嗽声一声接一声。在场的子女们红了眼眶。大儿子突然站起来,冲过去扶住李老汉:”爹,我对不起您……”老二抹着眼泪:”爹,咱回家吧,我给您腾个屋……”三女儿掏出手机:”爹,我给您转了五千块,先去看病……”
6个小时的调解,从争执到沉默,从沉默到流泪,最终达成和解:八个子女轮流照顾李老汉,每月每人支付300元赡养费,医疗费由子女平摊。当调解协议签好字的那一刻,李老汉的手直抖,他指着墙上的全家福说:”俺要把这张照片擦干净,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儿。”
四、司法的温度:2.8亿老年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回访那天,李老汉的小院里飘着炊烟。大儿子在厨房熬小米粥,二儿媳蹲在地上给老人剪指甲,三女儿抱着小孙子逗他开心:”爷爷,孙女儿会唱《世上只有爸爸好》啦!”
“俺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膝盖疼了孩子们就给贴膏药。”李老汉摸着床头的新棉被,眼里闪着光,”检察官同志说,以后有啥事还能找他们,俺心里踏实多了。”
这起案件,是台前县检察院2025年办理的第47起支持老年人起诉案件。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近五年支持起诉案件中,涉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占比达32%,其中赡养纠纷占68%。
“农村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代际关系的失衡。”陈芳说,”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在年轻人面临工作、教育、房贷等多重压力,加上部分子女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赡养纠纷频发。”
她翻开一本厚厚的办案笔记,上面记着近年来办理的类似案件:”有位85岁的奶奶,五个子女轮流’值班’赡养,结果每人只在月初送袋米就走;有个79岁的爷爷,子女把他锁在老房子里,怕他’乱花钱’……这些案例背后,都是亲情的缺失和法律的缺位。”
暮色中的李庄村,李老汉坐在新修的石凳上,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打闹。大孙子举着一块西瓜跑过来:”爷爷,吃西瓜!”他咬了一口,甜津津的汁水顺着喉咙滑下去——这是他半年来第一次吃上新鲜的水果。
“俺活了93岁,终于明白一个理儿:孝心不是天生的,是得用法律’护’着,用亲情’养’着的。”他望着远处的玉米地,轻声说,”啥时候,天下的父母都能吃上热乎饭,穿上干净衣裳,那就算是好世道了。”
风里飘来饭菜的香气,混着孩子们的笑声。这个普通的豫北小村,用一场”赡养保卫战”,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法律或许冰冷,但司法的温度,足以融化代际之间的坚冰;亲情或许会淡,但法律的守护,终能让它重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