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全球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激增,或与童年接触colibactin细菌毒素有关,该毒素会在基因组留下损伤隐患,未来癌症预防需从儿童时期着手,关注环境及微生物因素。

当25岁的程序员小张因持续便血就医,却被诊断为结直肠癌晚期时,这个”老年病”的年轻化趋势再次引发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2-2017年我国25-29岁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15年间翻倍,全球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每十年激增一倍——这种曾经被视为”老年专属”的癌症,正悄然盯上年轻人。更令人不安的是,最新研究发现,其根源可能埋藏在每个人的童年时期。
年轻患者激增:打破”老年病”认知的残酷现实
“他才28岁,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突然…”小张确诊时,主治医生的叹息道出了无数家属的困惑。在传统认知中,结直肠癌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但现实正在颠覆这一观念。全球癌症观察站数据显示,我国80-84岁老人结直肠癌发病率虽仍居高,但变化平缓;而25-29岁群体发病率却在短短15年间实现翻番。这种趋势并非中国独有——过去20年,全球50岁以下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青壮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年轻患者大多没有家族遗传史,也不存在肥胖、高血压等典型风险因素。当传统解释失效时,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隐藏的环境诱因。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的突破性研究,将嫌疑锁定在一种名为colibactin的细菌毒素上。
细菌毒素的”时间陷阱”:童年接触埋下致癌隐患
在分析全球11个国家981份结直肠癌样本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关键线索:早发性患者肿瘤基因组中,SBS88和ID18两种DNA突变模式出现频率分别是老年患者的2.5倍和4倍。这两种突变模式与colibactin毒素存在明确关联——这种由特定大肠杆菌产生的基因毒素,能通过破坏DNA双链引发细胞癌变。
但矛盾的是,多数患者体内并未检出携带pks毒力岛(colibactin生产必需基因簇)的细菌。研究团队通过突变时间追溯发现,这些基因损伤往往形成于癌症确诊前数十年。”患者很可能在10岁前就接触了产毒细菌,”首席科学家卢德米尔·亚历山德罗夫解释,”肠道上皮细胞积累的DNA损伤相当于普通人几十年的量,使癌症发病时间大幅提前。”
这种”童年损伤-老年发病”的时间差,解释了为何现代年轻人成为主要受害者。随着肠道菌群自然更替,致病菌可能早已消失,但它们在基因组上留下的”伤痕”却像定时炸弹,在数十年后突然引爆。
隐藏的推手:抗生素与饮食改变的协同效应
研究发现,colibactin相关突变在欧美发达国家更为普遍,而非洲、亚洲农村地区较为罕见。结合生命早期抗生素使用与结直肠癌风险的正相关性,研究团队推测:现代生活方式可能成为重要助推因素。
“膳食纤维能抑制产毒大肠杆菌的致癌活性,”亚历山德罗夫指出,”而超加工食品的泛滥可能削弱了这种保护。”剖宫产、非母乳喂养等现代分娩方式,也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定植过程,增加儿童接触致病菌的风险。尽管具体机制尚待验证,但这些发现为预防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具核梭杆菌等其他肠道细菌也被证实能促进肿瘤发展。2025年《柳叶刀·微生物》研究进一步揭示,膀胱癌、前列腺癌等同样与colibactin细菌存在关联,暗示这种”童年定时炸弹”可能影响多种癌症的发生。
预防革命:从生命起点阻断癌症种子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癌症预防窗口提前到童年时期,”亚历山德罗夫强调。如果因果关系最终确立,通过控制产毒细菌传播、优化儿童饮食结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可能显著降低早发性癌症发病率。
具体预防策略已初现端倪:
- 分娩与喂养:提倡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帮助建立健康肠道菌群
- 饮食管理:增加全谷物、蔬菜等膳食纤维摄入,限制超加工食品
- 抗生素管控:避免儿童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尤其关注生命早期
- 环境干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减少致病菌传播途径
这项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癌症预防或许应该从产房开始。当我们理解童年时期的微生物暴露如何影响未来健康时,就能在疾病萌芽前采取行动。正如亚历山德罗夫所言:”如果能找到避免儿童接触colibactin的方法,我们可能阻止成千上万的癌症发生。”
在这场与癌症的赛跑中,时间是最珍贵的资源。通过关注儿童时期的环境暴露,我们不仅能保护下一代免受”老年病”威胁,更能为所有年龄段的癌症预防提供新思路。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摇篮开始,而科学的预防意识应该照亮生命的每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