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不足致人口外流严重,虽采取措施但短期内难改,长期有望实现人才回流。

你知道吗?在全国每6位在外打工的人中,就有1位来自河南。这个拥有近1亿人口的农业大省,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流失问题。连续4年人口负增长,2024年减少30万人,户籍人口外流规模高达1610万人,相当于每6个河南人就有1个背井离乡,这相当于整个天津市的常住人口都搬空了,甚至比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区人口总和还多。河南,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沃土,为何成了全国最大的人口“出口大省”?那些出走的河南人究竟去了哪里?他们为何离开家乡?河南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GDP强省与就业弱省的落差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河南人口外流是因为太穷。但事实并非如此,河南的GDP总量常年稳居全国前六,2024年更是突破了6.3万亿,超过了瑞典、波兰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体量能排进前25位。然而,经济增长的背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了人口外流的关键因素。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耕地面积占全国6.2%,粮食产量占全国1/10,但农业附加值不高,生产产值仅占河南GDP的9.3%。制造业方面,虽有不少工厂,但多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2024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工资约为5600元/月,而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普遍在8000 – 10000元/月,巨大的收入差距让劳动力“用脚投票”。
数据显示,河南约80%的流失人口来自豫东、豫南农业区。以周口为例,户籍人口1100万,常住人口仅882万,接近30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2024年,河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高达3064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221万人,占比近40%。这种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的现状,使得大量河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教育资源不足:高考“地狱模式”的无奈
除了就业问题,教育资源不足也是河南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河南的高考竞争堪称“惨烈”。2024年河南高考考生达136万人,但一本录取率仅为9.9%,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河南考生想上好大学,难度比其他省份要大得多。
河南全省共有174所高校,却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大学,985高校一所都没有。对比隔壁湖北,人口只有河南的60%,却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985/211名校。这种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每年约有30万河南考生被迫出省读大学;二是这些出省读书的学生中,有52.5%毕业后不再返乡。即便是省内的90万高校毕业生,也有超过六成流向省外。有些家庭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和高考机会,干脆举家搬迁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高考移民”现象也成为河南人口流失的一部分。
河南人才的外流方向
“出门在外,遍地是河南人”,那么这些离开家乡的河南人究竟去了哪里呢?2024年河南流出人口主要流向五大区域,依次为:广东(277万)、浙江(247万)、江苏(220万)、上海(134万)和北京(127万)。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大量吸纳河南劳动力,江浙沪三地合计吸纳了河南近40%的流出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人口集散地”。
河南人在不同地区从事的行业也有所差异。在广东,特别是东莞、深圳的电子厂里,河南籍工人占比高达30%;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豫东口音的商贩随处可见;在江苏苏州的工业园区,河南籍技术工人比例逐年上升。除了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也吸引了不少高学历河南人才。在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企业、上海陆家嘴的金融机构中,不乏河南籍高管和技术骨干。而近年来,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强省会城市也开始吸引部分河南人才。
人口外流带来的社会问题:“空心村”现象
人口大量外流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短缺,还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空心村”现象。在河南农村地区,特别是豫东、豫南一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有调查显示,周口某村8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村里留守儿童达200多人,空巢老人150多位。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空巢老人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双重困境。春节期间虽然是团圆的日子,但河南各大医院的急诊量却增加了约40%,多为返乡务工人员突发疾病或老人集中就医。数据显示,河南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约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问题,这无疑是人口流失带来的最令人痛心的社会代价。
河南的“人才回流战”
面对持续的人口流失,河南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之道。主要策略包括产业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在产业方面,河南正依托比亚迪、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超硬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年初,比亚迪在河南一次性招聘2万名工人的消息引发热议。相比传统制造业,这些新兴产业提供的薪资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大,且离家近、福利好,对本地人才有较强吸引力。
除了制造业,河南的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郑州借短视频风口,迅速成为全国短剧产业中心。每天有数百部短剧同时拍摄,带动了大量就业。在这个新兴行业,群演日薪200 – 400元,编剧、导演收入更是可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
在教育方面,河南也在补齐短板。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在郑州设立研究院,提升了河南的科研和教育实力。各地政府更是想方设法推出人才政策,如郑州参考杭州经验,为外来人员提供7天免费青年驿站、育儿补贴、人才公寓、购房优惠等措施,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
河南能否实现“凤还巢”?
河南的人口流失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型的必经阵痛。短期来看,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难以避免。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河南完全有可能实现“凤还巢”。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积极信号。据统计,2022年以来,河南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50万人,其中不少是在沿海地区积累了资金和经验的创业者。这些“归雁”带回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疫情后的这几年,也出现了不少“逆向迁移”案例。一些在一线城市打拼多年的河南人,因为压力大、成本高等原因,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在郑州、洛阳等城市的创业园区,不乏这样的“归国创客”。
或许,河南面临的不是如何阻止人们离开,而是如何让离开的人愿意回来。这需要产业的支撑,需要环境的改善,更需要观念的转变——让“河南人”不再是一个漂泊的标签,让家乡成为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