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建行行长易族俭出身寒门,一路拼搏成为行长,却因长期忙于工作忽略健康,患癌离世,其经历反映出寒门贵子在奋斗中面临的健康与生活失衡问题,也警示人们重视健康、合理安排生活。

夜幕笼罩着袁州的支行楼,10点的风带着闷热,办公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易族俭坐在窗边,专注地回着微信,左手无力地按着太阳穴,桌上堆积着项目清单和未读文件。身后家庭照片里,两个女儿的笑容灿烂如花,这曾是无数三十来岁中年人平凡又努力的生活写照。然而,命运却在此时急转直下,第二天,朋友圈骤然黑白,家属的悲痛消息传来:他抗癌一年八个月,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三十出头。
一、寒门贵子的奋斗之路
易族俭出生于农村家庭,父亲是村小教师,母亲在地里辛勤劳作。为了让儿子能有出息,父亲毅然辞去工作,全力支持他读书。这份期望如同沉重的担子,压在易族俭稚嫩的肩膀上,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扛了起来。
高中时,他复读了一年,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将成绩拉了回来,顺利考入江西财经大学。此后,他又一路拼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这四个校名,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就像是最硬的通关密码,代表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毕业后,易族俭没有凭借名校光环直接进入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从建行国际商贸城网点推刷卡机做起。雨天里,他的鞋面沾满泥巴,去见客户时,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但他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能把一张卡片讲到让摊主点头,能把一台机器背上楼反复演示。凭借着出色的业绩,他逐渐得到认可,被调到省建行,之后又到袁州支行做书记,最终成为行长。这一路,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指标、风控、客诉、配合地方经济,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前功尽弃。
二、家庭与事业的艰难平衡
在工作中,易族俭兢兢业业,为了事业全力以赴;在生活中,他又是两个女儿的贴心父亲。打开他的视频账号,几乎都是两个女儿的日常。姐姐朗诵时字正腔圆,妹妹会在水池边帮他洗碗。这些片段看似平凡,却充满了生活的温情。然而,这也让人感到心酸,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工作和家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他十分照顾家庭,把两个女儿教育得很好,姐姐朗诵,妹妹洗碗,这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女儿未来的期望。他相信靠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相信爱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他会在走廊里接客户电话,会在食堂门口把手机贴着耳朵,会在夜里十一点半打开电脑改表格,也会在周末带女儿去公园拍一小段视频。他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把工作、家庭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却唯独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被照看的角色。
单位发放的体检卡,他几年都没有时间去医院使用。哥哥在悼文中叹气:“单位给你发了体检卡,你几年都没安排时间去医院,太拼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惋惜。他这种“节俭”和“忍耐”,其实是寒门孩子根深蒂固的生存逻辑,把好东西往外推,把风险往自己身上揽,先保家,再保班子,最后才轮到自己。这种生存方式曾经帮助他熬过了艰难的少年时光,却在成年后成为了吞噬他健康的“杀手”。
三、悲剧背后的反思
易族俭的离世,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类似故事背后的共性问题。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像易族俭一样,为了事业和家庭,拼命工作,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体检卡被塞在抽屉里两三年,“忙,下周再说”成了口头禅;一到周末,又被加班和家务击穿,身体出现小毛病就靠止疼片硬扛。直到某一天,诊室的片子像一块冰,从头凉到脚,才惊觉健康的珍贵。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反映出组织和个体在健康管理方面的责任缺失。单位有福利,但如果体检不和考核绑定,对很多人来说就永远排不上优先级。有些体系里连“学习积分”都能写进KPI,体检为什么不能?如果健康筛查像年报一样刚性要求、像双录一样留痕,许多病会在拐点前被抓到。现代组织应该把人当资产,而不是消耗品,重视员工的健康,将健康纳入硬约束。
易族俭的“体面”,也是让他走向悲剧的一个因素。他清清白白,从不占便宜,是同事口中的“标杆”。但这也意味着他要扛起更多不合理的重量,系统默认这是合理的,重量就变成了常态,别人往上叠,他继续顶。最后,世界称赞他,他的身体却被掏空。他的一生,就像一条笔直的轨迹,从江西财经大学到人民大学,从建行网点推刷卡机到袁州支行行长,但这条轨迹的背面,却是密密麻麻的齿轮。他一直在被推动,直到齿轮卡住,他被抛了出去。
四、唤醒健康的意识
易族俭的离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和升职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体检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它是保障我们健康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把体检安排上,更要合理安排生活,不要让忙碌成为忽视健康的借口。
我们应该学会对那些像易族俭一样“让渡自己”的人说:停一下,轮到你了。愿意的话,现在就把手机日历打开,选一个最近的工作日,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预约一次全套检查。别选周末,别放在不确定的时间,别把它当成可弹性的事项。把它当成一场必须出席的会议,提前和同事说好,工作交接清楚,家人知会到位,然后去医院。这不是仪式感,这是一种最朴素的自救。
同时,单位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健康纳入硬约束,把人从消耗品变成资产,把文明落在身体上,而不是停在口号里。只有这样,才能让类似的告别再晚一点,再远一点。
易族俭虽然走了,但他曾经认真地活过。他有着从泥里长出来的直劲,是在市场里推刷卡机不怕拒绝的脸皮,是给女儿洗碗时那句“慢慢来别烫着手”,是同事口中的清白和靠谱,是父亲口中“抬得起头”的骄傲。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叫做一个人曾经认真地活过。
今天起,让我们把体检卡用起来,把过度的让渡关掉一点,把忙碌的节奏松半拍,把家庭照片之外也留一张“自己”。人生要紧的不是升到多高,而是要把自己先活明白,活完整,然后再谈其他。让我们替易族俭,也替自己,记住这个教训,珍惜健康,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