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假戏真做”乱象:当艺术创作沦为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内娱“假戏真做”乱象丛生,张铁林、魏大勋、张翰等部分演员借拍摄之名行猥亵之实,将片场变为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这不仅暴露了他们个人的道德沦丧,更折射出行业监管缺失、权力结构畸形、评价体系功利等深层次问题,亟待通过建立规范、完善机制、重塑文化等多方面系统性改革,重建健康行业生态,让片场回归艺术创作的纯净之地 。

在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表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侵蚀着这个行业的根基——部分演员借拍摄之名行猥亵之实,将片场变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从张铁林到魏大勋再到张翰,这些案例不仅暴露了个别艺人的道德沦丧,更折射出整个行业监管缺失的严峻现实。当艺术创作的边界被不断突破,当专业操守让位于个人私欲,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假戏真做”成为了内娱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权力失衡下的畸形生态:片场为何成为”危险地带”?

张铁林在《还珠格格》”香妃引蝶”戏份中那双”比人贩子还可怕”的眼睛,以及《倚天屠龙记》中与陶虹拍吻戏时”伸出舌头”的越界行为,绝非简单的演技问题。在等级森严的片场环境中,年轻演员面对资深前辈往往敢怒不敢言。一位不愿具名的剧组工作人员透露:”很多新人签约时就被暗示要’配合’某些要求,否则可能失去重要角色。”这种畸形的权力结构,使得导演、制片人、知名演员等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一方,能够轻易跨越职业边界。

魏大勋在综艺拍摄中对李沁的系列越界行为——从强行拥抱到掀薄纱索吻,受害者选择隐忍的案例尤为典型。心理学专家分析:”施害者往往精准拿捏受害者的心理弱点,利用其对机会的珍视和对冲突的恐惧。”当李沁为了节目效果一忍再忍时,实际上助长了施害者的气焰。这种”沉默共谋”的文化,使得不当行为得以在行业内持续滋生。

二、行业监管的真空地带:谁来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东八区的先生们》中张翰”手放胸口””抓内衣带”等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暴露的不仅是演技尴尬,更是制作流程的全面失守。影视行业分析师指出:”正规制作应有严格的亲密戏拍摄规范,包括事前沟通、使用替身、第三方监督等环节。”但现实中,许多剧组为赶进度或降低成本,往往省略这些必要程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标准的模糊性。某资深制片人坦言:”什么是’艺术需要’,什么是’越界行为’,往往只凭导演一句话。”这种主观判断的空间,为不当行为提供了操作余地。对比好莱坞完善的”亲密行为协调员”制度,我国内娱在这方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使得演员特别是女性演员在片场缺乏基本保护。

三、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流量至上催生的畸形文化

这些”假戏真做”案例背后,是整个行业”流量至上”逻辑的必然结果。当演员的选拔标准从专业能力转向话题度和商业价值,当制作方更关心”热搜体质”而非作品质量,道德底线自然会被不断拉低。张铁林当年凭借《还珠格格》爆红后依然故我,正是因为他深知”观众记住的是角色而非演员本人”;魏大勋敢于屡次越界,也是算准了”综艺效果”可能带来的流量收益;张翰在《东八区的先生们》中的油腻表演,则是对”霸总”人设的病态坚持。

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使得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可能被埋没,而善于制造话题但品行不端的艺人却能获得更多资源。某演艺学院教授痛心疾首:”当’会不会做人’比’会不会演戏’更重要,当’有没有流量’比’有没有艺德’更受重视,这个行业就病了。”

四、破局之路:重建健康行业生态的五个关键

要根治这一顽疾,需要系统性改革:首先,必须建立强制性的亲密戏拍摄规范,引入独立第三方监督;其次,完善举报和惩戒机制,保护”吹哨人”权益;第三,行业协会应制定明确的艺德标准,并将其与资源分配挂钩;第四,推动影视教育回归”德艺双馨”的本质,培养有职业操守的从业者;最后,观众也需要提升审美水平,用收视选择倒逼行业提升品质。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积极变化:部分头部制作公司开始推行”片场行为准则”,一些电影节增设”最佳艺德奖”,年轻演员群体中涌现出越来越多坚守底线的榜样。但要实现根本性转变,仍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时间的沉淀。

当我们在讨论”假戏真做”问题时,本质上是在叩问艺术的初心——创作究竟是为了表达真善美,还是满足某些人的私欲?片场应当是艺术诞生的神圣空间,而不是权力滥用的法外之地。唯有重建专业尊严与道德底线,内娱才能真正走出阴霾,迎来阳光灿烂的明天。毕竟,观众期待的永远是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而不是披着艺术外衣的龌龊交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