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塔巴”影响停运27小时的琼州海峡客滚船于9月8日17时复运,湛江海事部门通过前期清障、航标维护及复运后VTS监控等措施保障安全,还提醒旅客合理安排行程,此事件凸显航运管理在安全与效率间的平衡及进步。

9月8日下午,随着今年第16号台风”塔巴”影响逐渐减弱,停运27小时的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终于迎来复运时刻。湛江海事局宣布,客滚船将于17时正式恢复渡运,这一决定牵动着两岸数万旅客和司机的神经。在台风与航运的博弈中,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成为摆在海事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一、27小时停运:一场与台风的速度较量
琼州海峡作为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黄金水道”,每日承载着数以万计的客货运输任务。此次台风”塔巴”来袭,迫使客滚船全线停运长达27小时,创下今年台风季以来的最长停航记录。徐闻港口周边迅速积压了大量待渡车辆,排队长度一度延伸数公里,预计复运初期将出现明显车流小高峰。
“我们提前72小时就开始监测台风动向。”湛江海事局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根据台风路径预测,海事部门果断采取预防性停航措施。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谨慎态度,背后是无数次的经验教训——2014年”威马逊”台风期间,因过早复航导致的险情至今仍让业内人士心有余悸。
在停航期间,海事部门并未闲着。徐闻海事处派出”海巡0927″船对客滚航线水域开展”拉网式”巡查,重点清理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漂浮物和障碍物。湛江航标处则依托先进的遥测遥控技术,对辖区内38座航标进行”体检”,确保这些”海上红绿灯”在复运时能准确指引航向。这些看似琐碎的前期工作,实则是复运安全的重要基石。
二、复运首日:多措并举保畅通
17时整,随着第一艘客滚船缓缓离港,琼州海峡运输大动脉重新搏动起来。但复运首日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积压车辆需要疏导,台风余威尚未完全消散,旅客情绪也需要安抚。
湛江海事部门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对航道实施24小时远程监控,就像给整个海峡装上了”千里眼”;加强船舶交通组织与疏导,合理安排船舶进出港顺序;增派执法人员现场值守,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这些措施构建起一张立体的安全防护网。
对于旅客最关心的出行问题,海事部门给出了实用建议:通过”琼州海峡轮渡管家”小程序实时查询航班动态,尽量避开上午9-11点的传统出行高峰。一位经常往返两岸的货车司机坦言:”现在查询信息很方便,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出发时间,避免扎堆造成拥堵。”
值得注意的是,复运初期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出行”现象。数据显示,2023年台风”苏拉”停航后复运首日,客流量激增40%,导致多个港口出现短时拥堵。今年海事部门提前预警,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反复提醒旅客合理安排行程,这种”预防式服务”理念值得点赞。
三、安全与效率的永恒命题
琼州海峡复运的故事,折射出我国航运管理理念的进步。过去,”一刀切”式的停航复航决策较为常见,如今则更加注重科学研判和精准施策。气象、海洋、海事等多部门建立的联动机制,使得防台抗台工作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始终是一道难题。对旅客而言,每多停航一小时就意味着更多的不便和经济损失;对运输企业来说,停航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损失;而对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而言,客滚运输的畅通关系到产业链的稳定。如何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湛江海事部门的做法提供了有益参考:一方面坚持”安全第一”底线思维,台风影响完全消除前绝不冒险复航;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手段应用,尽可能提高通航效率。比如,通过VTS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每艘船舶的位置、航速和载货情况,科学调度避免船舶”堵车”。
四、未来展望:智慧海事与韧性交通
此次台风应对过程,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老年旅客对线上查询系统使用不便,港口周边的交通疏导还可以更精细化,极端天气下的应急物资储备仍有提升空间。这些”细节中的魔鬼”,往往是影响整体体验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琼州海峡的航运管理将朝着更智慧、更韧性的方向发展。据悉,相关部门正在推进”智慧海事”建设,通过5G、北斗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船舶监控和预警。同时,研究建立”差异化停航”机制,根据船舶抗风等级实行分类管理,避免”一停了之”的粗放模式。
对普通旅客而言,了解基本的防台避险知识也很重要。比如,台风期间应避免前往海边观浪,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停航复航信息,提前合理安排行程等。当每个人都成为安全链条上的一环,整个航运系统的韧性就会大大增强。
琼州海峡的潮水涨落不息,两岸的交流往来也不会因台风而中断。这次停运与复运的过程,不仅是一次常规的航运调度,更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在安全与发展的天平上,我们看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感受到了人文的温度。当下一次台风来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答卷会更加从容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