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一位因边缘性行为感染HPV引发喉癌患者的自述,揭示HPV感染与喉癌的关联,强调喉癌早期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及急性会厌炎的致命风险,并呼吁关注口腔健康、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

一、藏在”隐秘角落”的癌症:他不敢说的致病真相
陈先生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面前的检查单上,”喉癌晚期”四个字像重锤,一下下砸在他心上。他不敢看医生的眼睛,更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和女儿——确诊的原因,实在太难开口。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陈先生45岁,在一家贸易公司做销售,工作需要频繁出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同城网友。一来二去,两人发展成了”一夜情”关系。起初他没当回事,”反正都戴套了,不会得艾滋”。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陆续和不同的人有过类似接触,渐渐觉得”这样更安全”。
直到声音开始嘶哑。起初他以为是慢性咽炎,随便买了点润喉糖应付。但半年过去,嘶哑越来越严重,咽喉像塞了团棉花,连喝水都疼。他开始频繁清嗓子,纸巾上总沾着血丝;吃米饭时会被噎住,只能喝粥;最严重时,他甚至说不出完整的话,只能用手势比划。
“以为是小毛病,拖拖就好了。”陈先生苦笑着说。直到妻子发现他脖子上的肿块,硬拽着他去了医院。病理检查结果出来那天,医生叹了口气:”HPV16阳性,合并喉鳞状细胞癌,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了。”
二、被忽视的”口腔炸弹”:HPV感染如何成为喉癌新诱因?
陈先生的病例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医学界正密切关注一个惊人的趋势——口咽癌的致病因素正在从传统的”烟酒槟榔”向HPV感染转移。
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在欧美国家,与HPV相关的口咽癌病例占比从1980年的16.3%飙升至2020年的72.7%,其中80%以上的患者有口腔性接触史。这种变化同样在亚洲蔓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张彬教授透露,近五年该院收治的口咽癌患者中,HPV阳性比例已从5%上升至34%,且患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最小的仅28岁。
HPV(人乳头瘤病毒)为何会成为喉癌的”隐形推手”?这与病毒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HPV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密切接触传播,口腔性接触时,病毒可通过口腔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长期潜伏在咽喉部的鳞状上皮细胞中。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持续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生,最终演变为癌症。
更危险的是,HPV相关喉癌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咽炎。陈先生回忆:”我以为是抽烟抽的,可戒了烟也没好转;以为是胃食管反流,吃了抑酸药也没用。”直到肿瘤侵犯声带和喉返神经,才出现持续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此时往往已错过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
三、喉癌来袭前的”死亡信号”:这4个症状再小也要重视
喉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足3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忽视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张彬教授强调:”喉癌的四个典型症状,每个都可能是救命的’最后通牒’。”
1. 持续性声音嘶哑(超过2周)
感冒、声带息肉或用嗓过度可能导致声音嘶哑,但通常1-2周内会缓解。若嘶哑持续超过2周,且休息后无改善,需警惕喉癌可能。陈先生的嘶哑持续了半年,直到无法说话才就医,此时肿瘤已侵犯声带肌层。
2. 吞咽疼痛或异物感
喉癌肿瘤增大时,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吞咽时喉咙刺痛、有异物感。早期可能仅在吃干硬食物时明显,后期连喝水都会呛咳。陈先生曾以为是”鱼刺卡喉”,但喉镜检查显示,肿瘤已占据喉腔1/3的空间。
3. 口腔或痰中带血
肿瘤表面血管丰富,咳嗽或清嗓子时可能摩擦出血。这种血丝通常量少,但会反复出现。陈先生的妻子最早发现异常,是他在晨起漱口时,痰中带着淡红色血丝。
4. 放射性耳痛
喉癌(尤其是声门上型)可能侵犯喉返神经或周围组织,导致耳部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与普通中耳炎不同,多为单侧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头痛或颈部淋巴结肿大。陈先生曾去耳鼻喉科看过耳朵,医生误以为是”神经性耳痛”,直到喉镜检查才找到根源。
四、比喉癌更凶险的”喉咙痛”:急性会厌炎,20分钟夺命!
喉癌的可怕在于隐蔽性,而另一种”喉咙痛”的危险性更甚——急性会厌炎。这种被称为”喉咙里的定时炸弹”的疾病,曾在30分钟内夺走30岁男子的生命。
会厌是喉部的一块软骨组织,像”盖子”一样保护气管。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急性会厌炎时,会厌会迅速肿胀,可能完全阻塞气道,导致窒息。患者早期症状与普通喉咙痛相似:咽痛、吞咽困难,但不会有鼻塞或咳嗽。随着肿胀加重,会出现呼吸急促、声音低沉(像”含着东西说话”),严重时意识模糊、血压下降。
“很多患者以为是’上火’或’扁桃体炎’,随便吃点消炎药就回家了。”张彬教授痛心地说,”急性会厌炎的进展速度极快,从出现症状到窒息可能只需2-4小时。去年我们收治过一位25岁的患者,凌晨因喉咙痛来急诊,医生建议住院观察,他嫌麻烦签字离开,结果半小时后在出租车里突发窒息,抢救回来时已经脑死亡。”
五、从”谈癌色变”到”科学防癌”:这些事现在做还不晚
陈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它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盲区——口腔性接触可能带来的癌症风险,以及喉癌早期症状的隐蔽性。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1. 接种HPV疫苗,构筑第一道防线
HPV疫苗不仅能预防宫颈癌,对口咽癌、肛门癌等同样有效。目前国内已批准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建议9-45岁女性优先接种,男性也可通过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2. 戒烟限酒,远离”明确致癌物”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酒精对咽喉黏膜的刺激,都是喉癌的明确诱因。研究表明,戒烟10年后,喉癌风险可下降50%;完全戒酒可使风险降低40%。
3. 关注口腔健康,定期筛查
有口腔性接触史、长期咽喉不适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喉镜检查。早期喉癌通过微创手术即可治愈,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
4. 警惕”伪装”的喉咙痛
出现持续性咽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超过2周,或伴随耳痛、痰中带血时,务必及时就医。急性会厌炎等急症需立即住院,切勿拖延。
尾声:有些”难以启齿”,比生命更重要
陈先生最终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握着妻子的手,在纸上写下:”别怪自己,是我错了。以后要提醒身边人,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喉癌的故事或许沉重,但它传递的不仅是警示,更是希望——通过科学的认知、及时的筛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将”隐形杀手”拒之门外。毕竟,有些”难以启齿”的秘密,比生命本身更值得被正视。